宁海县双林村:保住青山绿水,迎来金山银水

24.07.2015  19:18

  沿着宽敞的建龙公路,弯弯绕绕一直往山里,车行十几分钟路程,一个隐藏在青山绿水间的小山村出现在眼前,那便是宁海县桥头胡街道双林村。错落有致的农家别墅,浸满绿意的山亭水阁,铺满石子的乡间小路,这里宛若世外桃源。“好像在空中随便一挥手,就能抓到一把水汽。”来访游客无不叹道。尤其是村前流动的溪流,碧波荡漾。

  双林村由原外山头和麻车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236户689人,耕地面积210亩,山林面积6661亩。这个昔日穷山恶水的地方,由于治水有力,保山得当,生态良好,现在已经反哺经济发展,成为宁海县一张响亮的生态名片。而带领双林村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就是宁海县政协委员、双林村党支部书记林光成。

   铁腕治水,穷乡僻壤换新颜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古人歌咏江南的美好诗句中,“碧水”常是重要内容,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出“水”在江南不可或缺的位置。

  然而在林光成的儿时记忆里,家乡的水不是“碧水”而是“恶水”。那时,全村村民最怕夏天到来,因为一到汛期,村前那条汶溪就会变成“恶水”,无情地攻击着村民的房屋和农田;天只要放晴两三天,汶溪里的大水又仿佛人间蒸发了似地一滴不留,村民只能走上几公里的山路从远处挑水喝。

  穷则变,变则通。勤劳的双林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始走南闯北,通过出外搞承包、开店、办厂,许多人实现了致富,纷纷在外置业,林光成便是其中一个。1976年,年仅21岁的他走出山村,凭着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成了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并于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儿子,你回来吧,帮村里干点实事。”2002年,年迈父亲的一声呼唤,让林光成回到了双林村。贫穷落后的家乡面貌,和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得 “穷乡僻壤换新颜”的愿望在林光成心中变得越加强烈。他将自己的企业交给弟弟掌管,毅然由“林总”变成了村民心中的“林书记”。

  2004年,经过对全村上下水库、池塘、河道和沟溪进行全面调查排摸后,林光成最终选择了铁腕治水。“不把‘恶水’改成‘碧水’,双林村发展不了。”林光成说:祖祖辈辈尝够了“恶水”的苦,我一定要让子孙后代享享“碧水”的甜。

  穷乡僻壤的双林村,又没有上级部门的扶持,要想铁腕治水谈何容易。村民不愿参与到治水行动中来怎么办?林光成和其他村干部就一家家跑,一个个进行谈话,耐心做思想工作。没有专业的整治团队怎么办?林光成就自学成才,亲自到村前的溪流边选址、丈量,精心测算水流的方向,并制定整治方案,统一规划道路,完成汶溪改造的设计任务。

  然而,更大的困难还在后头——资金。双林村是一个村集体经济为“零”的山村,村民也并不是很富裕。治水面临重重困难,有些要好的朋友和亲戚都劝他放弃。林光成却总是说,“这是我的家乡,带领村民改变穷山恶水的现状,是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再苦再累也要完成这项造福于民的善事。”

  白天,林光成坚守在治水工地指挥协调施工,晚上,四处筹集资金,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为改造汶溪创建新家园,他个人出资300多万元,完成了汶溪第一期改造工程。

  天道酬勤。随着汶溪、山坑溪陆续改造完成,双林村村民一个个回归家乡,掀起了一场建新房的热潮。原来无人问津的溪滩上,一栋栋新宅拔地而起。“我几十年都没见过村里有新房子了。”村里的一位老人拉着林光成的手说。

  为了使人居和自然环境更趋和谐,林光成在完成村庄溪流改造后,加大了对环境整治的工作力度。在村庄前面开挖了一个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人工湖,建造了湖心亭,修建起一条600米长、2米多宽的沿湖大道。同时对全村所有的道路进行水泥硬化,在道路两边修建花坛,安装路灯,在可利用的空地及角落都种植上树木花草,并配套了专职绿化工作员进行管理,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全民护水,青山绿水迷人眼

  山清水秀潭影长,幸福和谐民安康。生态休闲在双林,碧水涟涟胜“桃源”。经过铁腕治水后,双林村村前的汶溪成了游泳爱好者的乐园,每年夏天,成百上千的人聚集此处避暑纳凉。

  对此,村委会主任林建奎心情复杂:纷至的游客和回乡的村民给村庄带来了热闹和效益,但也给村庄环境造成了不小压力。“青山绿水是我们的生命线。只有保护好生态,双林才有未来。”林建奎看得很远,他说,治理溪流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果村民的环保意识不提高,被“挽留”下来的水质随时会有污染的可能。正如俗话所说“创业容易守业难”,汶溪治好之后的保护工作,也许更艰苦。

  “为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村班子花了不少心思。”村民林健宝说。林光成除了自费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党员等到宁波、杭州、苏州等地学习水资源保护的先进经验,寻找适合双林实际的溪流保洁机制外,还带领班子成员通过定期河道巡逻、宣传政策法规等形式,督促治水并营造全民护水的良好氛围。“林书记说,治水,首先要让百姓有保护水的意识。村班子要统一护水看法,更新护水想法,增加护水办法。”

  为防止溪流被污染,双林村组建了一支由村干部、村民、党员志愿者等共同组成的治水巡防队。“虽然这支治水巡防队是义务巡河,但队员们对于自身承担的巡防职责一点都不含糊。”村民薛小照是治水巡防队的一员。他介绍道,村里给治水义务巡防队定下了明确的职责,一定要严格加强河道及沿岸的卫生保洁监督,如果发现河面或河岸两侧有垃圾,必须第一时间通知保洁员予以清除,如果遇到河道沿岸的村民和游客有乱扔垃圾现象,必须马上制止并上报村里予以处理。

  为进一步巩固治水成效,减少污染源,在完善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基础上,2015年,双林村在全县率先提出要设立“厨余垃圾处理系统”。“刚开始,村里许多人不理解。但要想长期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垃圾分类必不可少。”就这样,村班子开始调动村民代表宣传“垃圾回收再利用”,引导村民自觉将家庭垃圾分类投放,杜绝了垃圾乱扔、污染水源的隐患。

  如今,双林村的村民们都会把家里的垃圾分别倒入门外的两只垃圾桶。剩菜剩饭、菜叶果皮、食物残渣碎末等倒入标有“厨余垃圾”桶里,塑料、玻璃、金属等扔进“其他垃圾”桶里。“能腐烂的扔进蓝桶,不可腐烂的扔进灰桶。”村民林义方说,以前根本没听说过垃圾分类,现在,村里即使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把垃圾分类的原则记得很清楚。

  “保护绿水青山是我们每个村民的责任和义务。”经过一系列举措之后,现在双林村可谓人人都是“环保人”,村民之间相互督促、相互提醒,每个人都想把家园建设得更美更好。

   巧妙用水,发家致富奔小康

  多年来的治水经历,村民看到的,是前景,是风景,是商机。“治水”并不意味死守,而是活用,即实现“点山成金、点水成金、好空气变现真金白银”的梦。

  “双林独有的山水资源,就是我们的聚宝盆。”2006年,林光成以乡村生态旅游的思路,启动了三麓潭度假山庄建设,又注册了双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将村民闲置的新房租来统一装修,由三麓潭山庄承包经营,一下子,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跨入到了几十万元的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蜂拥而至,三麓潭山庄的容量渐渐不够,这时,村班子的眼光又瞄准了农家乐。“2010年,林书记亲自到我打工的地方,跟我说家里的房子反正空着也是空着,不如利用起来做农家乐生意。”陈玉梅是双林村18号农居的主人。她说,当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了农家乐生意,却没想生意会那么好。“多亏了村班子带着我们做农家乐,现在的收入可比以前在外面打工强多了。”陈玉梅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做农家乐生意,虽说房子是自己家的,但也需要一笔不小的成本。当时,村民们的资金怎么解决?“都是林书记第一时间站出来为我们做担保,从银行贷款,他还经常奔波忙碌为我们争取各种街道补贴,谁家客人少,林书记也总是不忘帮着带客人来……”说起林书记为村民做的事情,村民林爱娥有说不完的话。她说,刚开始的时候,双林农家乐还没什么知名度,村班子就成天东奔西跑,终于找到了上海旅游网结对合作,采用旅游保底的方式,为每户做农家乐的村民保证基本收入。

  如今,双林农家乐渐渐步上正轨,现有的30多家农居,年收入高的达到了150万元左右,最低的也有近20万元,全村60%以上的村民都买上了小轿车。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该村共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同比增长33%;旅游总收入超20万元,同比增长20%,创历史新高。绿水青山闪“金光”,受益最大的无疑是当地百姓。

  这几年来,喊出“浙东九寨沟 神奇三麓潭”的双林村获得了浙江省十大生态旅游名村、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市五好基层党组织等众多荣誉称号。乡村旅游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家乐”实现了“乐农家”。在村班子的带领下,“山青、水秀、村美、民富”的良好景象在双林村焕发出新的光彩。

  “把整个村庄当成旅游景点来打造,希望通过2-3年的努力,把双林的旅游经济再提高一个档次。”林建奎介绍,目前村里计划投资600万元,加快休闲公园、登山步道等项目建设。不久的将来,游客们在这里除了可以乐享青山绿水间的悠闲,还能领略到宁海独有的人文风情。(宁海县农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