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治水:强势攻坚 务求长效

07.04.2016  10:05

  “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宁波市以治污攻坚、治水强基、供水优化、全民节水四大行动为抓手,标本兼治治污水,协同推进防洪排涝和供水节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为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深化长效机制建设,2016年将强势攻坚、砥砺前行、务求长效。

2015年治水成绩单

  自“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宁波市以治污攻坚、治水强基、供水优化、全民节水四大行动为抓手,标本兼治治污水,协同推进防洪排涝和供水节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

  迎难而上,大投入攻坚治水项目。2015年,宁波市仅66个重点治水项目就完成投资161.8亿元,两年累计达到288亿元。“五水共治”总投资完成率全省领先,其中防洪水和保供水居首,三年计划确定的20项指标中已有10项实现两年完成,平均进度超过80%。

  强化项目引领。充分依托经济转型发展三年行动,突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方面,将“五水共治”重大项目列为第一大领域,由市政府统筹协调重大项目推进,实行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借力重点工程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机制抓落实。实施治水专项行动,通过奉化江综合整治千日攻坚、三江六岸开发建设等行动系统推进流域治理,开展卫星城中心镇治水领航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基层治水。

  拓宽治水资金支持渠道。积极开展投融资机制创新、开发性金融探索、民间资金引入,专题开展开发性金融支持“五水共治”研究,支持规模已超100亿元。

  多措并举,突出治污促转型。2015年,宁波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功能区达标率提高了8%,按计划削减市控劣Ⅴ类水质断面,饮用水源水质持续保持优良。按照“三年计划两年完成”要求,治理1062公里“三河”,长度占到全市河道总长的1/10,北仑、慈溪、奉化、江东等创建成为浙江省“清三河”达标县(市)区。

  常态化河道清淤。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3年将河道清淤疏浚作为市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工程之一,各县(市)区点、线、面结合基本都开展了一轮河湖疏浚,两年清淤河道超过2000公里。东钱湖薄层疏浚300万立方,规模较大,结合环湖截污水质已恢复到Ⅲ类;三江河道分阶段实施恢复性清淤和常态清淤500万立方,有效维持三江市区段冲淤动态平衡;纳入“三河”治理计划的640公里黑臭河共清淤510万立方,从根本上消除积存河底的污染源。

  统筹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各地更加注重源头治污,除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2.5万吨/日外,特别是鄞州、慈溪等平原区域大范围开展城乡截污纳管工作,区域间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高标准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尽可能地纳入污水管网。治污倒逼工业转型升级和循环农业发展。关停并转289家重污染行业企业,关停、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3725家。

  系统推进,防洪排涝取得关键进展。加快流域防洪。170公里的甬江流域防洪工程全线开工并完成100公里堤防主体施工,同步构建沿江生态休闲景观空间;鄞东南沿山干河、姚江东排、小浃江等三大骨干排涝河道全线贯通,发挥排涝效益。推进区域排涝。五大泵站建成投用,新一批沿江泵站开工在建;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市区17座下穿立交排涝改造完成,经历多场台风考验,城区基本在一天内排除涝水。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江北慈城新城、宁海颜公河调蓄池、东部新城河网等一批水系治理项目。

  深化提升,供水节水民生保障走在前列。深化供水保障,内挖潜力、外引客水,系统构建原水、供水、大工业网络,实行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调,实现跨区域八库一江水源联调,市区城乡供水大网覆盖,城乡居民全部喝上水库水。

  强化供水体系建设,钦寸水库、水库群联网联调、桃源水厂等项目协同推进。引导全社会节水。居民阶梯水价、企业差别水价、节水灌溉补助、再生水回用等政策有力引导生活、工业、农业节水。率先实行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实现日均节水3万吨。日产10万吨的北仑岩东再生水厂一期,以较低价格催生企业使用再生水的动力。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

  探索创新,治水长效机制亮点纷呈。建立完善“河长制”“六个一”管理模式,覆盖市、县、乡镇、村级7846条河道,市级对480条“三河”以及400条县级“河长制”河道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全省首期问政河长活动在慈溪启动。

  推进第三方运维。在全面推行河道市场化保洁的基础上,率先以政府购买水质养护服务的方式促进内河水质提升,  目前养护面积已达230万平方米。各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行第三方运行管理,为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找到专业“管家”。余姚首创整体打包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专业公司就此展开“PPP”模式合作。创新体制机制。投保公共巨灾保险,创新和健全台风等灾害救助体系;探索跨行政区域共管共治机制,解决交界河道保洁、养护及治理难题,宁海县桑洲镇与台州市天台县泳溪乡、三门县沙柳街道携手出台《村民护水公约》共护清溪;建立三江河道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沿江区(市)和涉河部门协管同治。强化科技助力,政府引进科研机构、校企合作研发、企业自主创新,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治水工作中得到实践与应用。

2016年“五水共治”工作要点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五水共治”集中攻坚阶段的第三年,宁波市将根据省、市相关部署,纵深推进治水工作。深化整治河道,推进河网水体净化美化;着力扩大覆盖率,提高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保持治水成效发挥;切实加大工程治水力度,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持续提高供水能力,提升城乡供水品质;强化政策引导,提高节水的社会化水平。

  以源头治污为重点,持续深化提升水质。强化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巩固提升十大重污染行业整治成效,加强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和低小散企业治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投入、清洁化生产”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全面完成畜禽养殖治理任务,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深入推进截污纳管,切实提高“三率”,系统实施一、二级污水收集管网,新建污水管网185公里以上;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要求,“一厂一策”扩大城镇生活污水截污纳管的覆盖面;因地制宜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污水截污纳管及雨污分流改造,有效提高污水处理率。

  全面开展河湖库塘清污(淤),加快推进年度清淤计划落实,3年累计清淤3000万立方以上,调查和动态监测淤积情况,分类制定计划推进实施,建立长效轮疏和保障机制。

  深入开展水质断面提升行动,“一点一策”削减劣Ⅴ类水质断面,再减少2个以上市控劣Ⅴ类水质断面,进一步提高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源头治理,调水活水,综合整治河道230公里以上,积极探索再生水利用,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切实巩固“清三河”成果,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严防“三河”反弹,指导各地再创一批达标县(市)区。

  以项目推进为抓手,攻坚重点治水工程。强化流域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实现“三江”干流堤防全线封闭,加固河堤25公里以上,重要支流全面加固;突出两江流域治理6+1工程,加强各大平原骨干排涝河道整治。

  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扩容提标,对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万立方米/日;着力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和接户率,实施生活污水治理村302个,受益农户13万户以上。

  协同推进内涝治理,发挥强排泵站和配套河道综合效益,新增入海强排能力50立方米/秒;继续做好易涝区域治理,建设雨水管网60公里,提标和雨污分流改造管网100公里,加快低洼区改造,改造积水点23处,完善应急机制。

  同步推进钦寸至宁波供水各节点项目,加快建设水库群联网联调西线工程和桃源水厂工程,推动引曹南线实施;新建和改造管网60公里以上,新增供水能力4万吨/日,开工建设水厂50万吨/日,进一步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供水网络,提升城市供水设施的整体使用效率。

  结合实际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1.5平方公里。

  以制度供给为方向,探索落实长效机制。抓好“河长”真正落地,指导规范“河长”履职,督促“河长”切实负起管治保的职责,加大典型宣传引导力度;推行河长问政和河边问河长,严格问责问效;深化完善河道管理机制,形成跨区域河道共治共管等流域治水长效机制。

  抓好治水设施长效管理,全面推行城镇污水处理厂第三方运维;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主管部门职责,实行专业化管理;推广以购买服务的市场化方式运作河道养护。

  完善治水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最大限度地增加违法违规成本,提高执法查处的威慑力。

  以协调督促为支撑,切实保障统筹推进。注重系统谋划,编制“十三五”宁波治水各专业实施方案,细化中心城区排水、城镇污水治理设施、生态河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专项规划。

  注重与城乡环境整治提升、“三治理一提高”等专项行动联动协同、整体推进。通过加大财力支撑、创新筹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等手段,多方统筹治水资金,强化要素保障。

  搭建科技治水服务平台,开展“示范引领,科技助推”的技术推广专题活动,组织专家开展技术服务,发挥治水企业技术所长,深化科技治水。

  强化监督考核。充分运用好各级各部门的力量,积极发挥好各级人大、政协和媒体、公众监督作用,加大督导力度,完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奖惩,加强考核结果运用。

  以共治共享为目标,积极营造全民治水氛围。继续引导各类载体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宣传工作,围绕全省治水热点宣传工作亮点,深入基层宣传治水成效与知识。

  深入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治水,开展“五水共治,你我同行”系列活动,共建共享治水成果。深化挖掘治水一线干部群众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展示治水成效,营造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