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江北董宅 曾走出一对声誉卓著的文学家兄弟

28.02.2016  14:54
由中央电视台、战友电视艺术中心、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广电集团、浙江红珊瑚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投资出品的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正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热拍,下个月即将转场到象山影视城拍摄。在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的诸多中文译本中,三联书店的版本被公认是最忠实原著,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部。鲜为人知的是,它的译者是宁波人董乐山。位于宁波江北的董宅,曾走出一对声誉卓著的文学家兄弟,除了董乐山,还有一位就是他的二哥———著名旅美作家董鼎山。

  董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江北区白沙公园的斜对面,有一条大吉巷,与人民路交错,沿着小巷走进去不到50米,便是董家的老宅,具体地址是大吉巷1号、2号。董宅是一幢木质结构建筑,两个院落分开但又紧密相连,北面的院落呈凹形,凹下的部分为庭院,整体看上去小巧而精致。历经风雨,董宅的砖瓦已遭损坏,大门紧闭,但透过破碎的窗户看进去,宅院内装饰考究,窗花、护栏雕刻精致。董宅的墙角处刻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宁波市文物保护点德记巷建筑群,2005年4月5日公布并立。

  大吉巷30号的居民赵先生告诉记者,他从小就住在大吉巷,以前董宅曾被做过小店、招待所、民用租房使用,至于房子最早的主人是谁,他并不知情。在宁波帮研究专家谢振声提供的董氏旧宅资料中,写着“董宅是一组集江南民居之精华,融木雕、石雕、砖雕和堆塑等艺术于一体的经典建筑,该建筑坐东朝西,为明清民居风格”。这份资料,证实了董宅产权历经变更,“董宅于解放后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1957年董宅一部分开始租用给甬江中学(现在的泗洲路小学),1958年董宅的另一部分开始租用给民用住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重新把产权交还给董家,但董氏后人无偿地把产权捐给国家,1991年董宅中面积479.15平方米正是给了第二十中学。至今董宅的使用现状是:小店,招待所,小学教师住所,民用租房等等。

  “一战”时董家靠卖颜料发家

  关于董氏家族的往事,在董鼎山的回忆录《忆旧与琐记》中,有过一些描述。“给我印象较父亲更深的是祖父董顺来。振甫(董鼎山的父亲)经商发迹应该自顺来的发财叙起。祖父去世时我近十一岁。他的故事就一向令我神往。据说他是屠夫出身,后来替一个德国颜料商看管仓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德商仓皇逃回德国,把仓库中的颜料全部给了他。他赚了钱,在江北岸购了地皮,造了两进两层楼的房子,我就是在那座房子里生长的。”几年前,董鼎山在接受鄞州日报记者包丹虹采访时也曾透露,老家地址位于江北人民路,当时叫泗洲塘。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住的房子非常华丽,双层五开间前后两进,阳台是雕花栏杆。门外有条小河,夏天船只交通甚为繁忙。祖父董顺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靠颜料生意起家,在宁波开了个药材店,名勤德堂,后被火烧毁。董鼎山11岁时祖父去世,但并不影响家境,因为父亲董振甫早已独立门户,他经营的“董顺记颜料号”,在江北岸名声很响。

  宁波帮研究专家谢振声提供的一份材料上还记录着:1939年,由于躲避战乱,董家举家迁往上海。董振甫共有五个子女,四个儿子与一个女儿的学名分别是:南山、鼎山、乐山、名山,雯英;家名分别是:济源、济渭、济泯、济泉和木兰。这一家人的孩子是宁波人常说的“四盆子一碗汤”,即木兰前面是四个哥哥,而她是最小的独生女。记者试图追溯董家更久远的历史,不过并没有在天一阁古籍阅览室找到对应的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