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江东区积极培育“海商”主题文化 助推“港口经济圈”建设

19.07.2016  17:43

  近年来,宁波江东区着力“立江东之魂,谋全市之事”,积极培育以海商文化为核心的都市主题文化,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连续4年成功举办海商文化周活动,社会各界参与20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做好“借力”文章,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成立专项工作组,各部门通力合作。 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区各相关部门和各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海商文化周组委会。组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各部门积极配合,确保海商文化周成功举办。主动与国家海洋局以及宁波市文广新局、市口岸办、市贸促会等部门及宁波文化广场、和丰创意广场等平台对接联系,通过主动结合,整合资源,完善方案,确保活动内容更加多元丰富。

   二是组建名家智囊团,众名人鼎力相助。 聘请市著名文化名人担任总策划师,多次召开海商文化周专题策划会,广邀国内知名海洋文化专家出谋划策。邀请10多名国内知名词曲作家,联合市音乐家协会,成立“都市音乐创作联盟”,开展“中国梦 海丝情”海商主题音乐创作交流活动,创作《总是想起三江口》等6首展现海商文化景观、歌颂海商人文精神的音乐作品,并在宁波市首场以海商文化为题材的原创主题交响音乐会上演绎。

   三是依托专家智力团,多方力量全力协助。 借助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高校专业资源,成立上海海洋大学宁波市江东海商文化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开展多个海商文化课题研究项目。在潘云鹤、薛群基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倡议下,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联盟,潘云鹤院士工作站落户和丰创意广场。联合宁波航交所依托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组建成立了海上丝路指数研究中心,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海上丝路指数、航运产业发展规划、航运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等相关领域开展研究,为丰富海上丝路指数内涵、完善指数体系提供前沿研究和理论支持。

   二、做好“提炼”文章,增强文化凝聚力

   一是明确总基调,凝练海商文化新内涵。 先后邀请了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50余名专家参与,举办了3次以“海上丝路 海商先行”为主题的海商文化国际论坛,对海商文化的历史传承、精神内涵、当代价值及未来发展进行研讨,形成海商文化研究报告,梳理出江东主题文化建设的体系构架和路径选择。同时,对海商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提炼和再度挖掘,提出以“明智求新”“明利重商”“明勇至信”“明义兼济”等“四明精神”为代表的宁波海商文化精神新内涵,进一步明确海商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二是开展深挖潜,提炼海商文化新基因 2013年,成立上海海洋大学宁波江东海商文化联合研究中心,围绕打造都市文化特色品牌、引领都市时尚的目标,系统谋划海商文化建设,策划海商文化建设主载体,着力提升江东区海商文化影响力。2014年以来,以海商精神传统与当代价值比较研究和宁波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路径研究为方向,完成课题报告13项,为拓展海商文化内涵提供了有效借鉴和积极思路。

   三是夯实稳基础,固化海商文化新体系。 对近年来的海商文化课题研究成果和海商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挖掘、梳理,编撰完成《传承创新 梦想:海商文化与宁波(江东)城市转型发展研究汇编》;以近代见闻录的形式,根据近代江东历史发展的实际与相关史料收集情况,辑录晚清以来甬沪杭等地报刊有关宁波(江东)海商历史文化的报道与记载,编辑完成《江东海商文化史料辑存》。

   三、做好“融合”文章,促进区域经济活力

   一是促进海商文化与航运物流产业相融合。 联合宁波航运交易所,成立海上丝路指数研究中心,“海上丝路指数”于2015年10月在波罗的海交易所官方网站面向全球发布,并于今年3月正式写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今年,吸纳数十家航运物流企业成立了宁波航运经理人俱乐部,开展宁波市航运物流企业信用评价推广活动。

   二是促进海商文化与创意产业相融合 不断丰富海商文化活动载体,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联盟,举办2016“海上丝绸之路”创意设计大赛。目前,已评选出40余项极富创意的作品,今年还将评选80余件优秀作品,并将部分作品实施产业化,发展成为新的文化创意产业。

   三是促进海商文化与会展经济相融合 。先后举办了2014宁波海商文化韩国经贸周和2015宁波海商文化周进口商品展览会,探索海商文化与商贸相结合,将进口商品、美食、文娱表演等引入市民平常生活,推荐展销一批优质进口商品,使海商文化深入到市民身边“体验”和“感受”。据统计,通过展会的形式,促成1.2亿美元商机,约18万人参观消费。

   四、做好“深化”文章,提高活动感染力

   一是深化海商文化阵地有形化建设。 充分利用和发挥庆安会馆作为宁波市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点的作用,结合庆安公园改造提升项目,融入海商和大运河文化元素,积极谋划海商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15年底,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标志碑亮相三江口东岸,成为江东海商文化的地标性景观。深化运用海商老故事、老照片征集成果,在中山东路南侧建成一条海商文化墙绘,图文并茂展示海商文化内涵,并在行知实验小学建立了海商主题学校。

   二是深化海商文化惠民群众参与度。 为加强海商文化的群众参与度和知晓度,在海商文化有形化、体验化和互动化上下功夫,分别为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精心策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针对小学生开展了海商文化进校园“六个一”系列活动、海商文化阅读推广系列活动、“知海商 话海商”故事比赛、童心共绘海商梦等活动;针对大学生开展公益创客大赛、夏至音乐日活动;针对中老年人开展了“海商文化市集·好戏在江东”展演活动;针对文艺爱好者开展了“海商杯”书画大赛、中东欧文化艺术交流展等活动;针对企业开展宁波市文化创新空间“双十佳”评选。不断加强海商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场馆、进企业,让市民群众共享海商文化成果,进一步扩大海商文化影响力。

   三是深化海商文化作品艺术化创作。 依托都市音乐创作联盟,创作完成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和引领性的展现海商文化景观、歌颂海商人文精神的音乐,通过用鲜明的音乐符号展现海商文化足迹,诠释新时期江东海商精神,《故乡的灵桥》在省第十四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中荣获创作、表演双银奖;深挖海商人物典型,以实有其人的宁波帮女航运家为原型,精心打磨创作以海商题材为亮点的长篇小说《女船王》,有效传播了“开放、多元、创新、诚信”的海商精神;以辖区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出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材的甬剧《最美阿姨》,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和辖区街道社区演出20余场。

   五、做好“宣传”文章,提高品牌影响力

   一是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协同报道。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营造和宣传造势作用,邀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省级媒体以及宁波日报、宁波通讯、宁波电视台、甬派客户端、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现代金报、中国宁波网、东方热线等市级媒体,深入宣传以“海商”为主题的都市文化特色品牌,对海商文化周活动盛况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全面展示。

   二是专题报道和跟踪报道相结合。 深刻挖掘海商文化内涵,在各大媒体上进行专题报道,部分媒体对海商文化建设进行跟踪报道。如在浙江日报上专版刊登《江东海商文化铸都市梦》;宁波日报自2013年以来对江东海商文化建设作出跟踪报道,连续刊登《江东培植海商文化基因助推“都市梦”》《立江东海商文化引航创新之路》《江东海商文化激活创新引擎》等专题报道;宁波通讯专题刊登了《聚焦:江东·海商》,宁波电视台连续三年制作专题宣传片。今年海商文化周期间,甬派客户端对海商文化专题报道20余篇,推出了海商故事系列报道、海商三问等专题报道。

   三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联动宣传。 在巩固传统媒体受众的同时,增强新兴媒体吸引力。除了采用传统报纸、电视、广播外,积极发挥网络、电台等新兴媒体作用,宁波电视台对海商文化惠民活动进行4G连线现场直播,甬派客户端对“海韵丝路”音乐会进行全程现场直播,为场外观众带来一场场饕餮盛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兴媒体也对海商文化进行广泛报道,宁波发布、江东发布发布了10余条活动信息在“朋友圈”广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