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外贸企业“破冰”之道:法理在左,情理在右

10.04.2020  11:02

  中新网宁波4月10日电(见习记者 李典)对从事外贸生意的姜艳来说,2020年伊始便充满了戏剧色彩:随着疫情形势快速变化,国内外贸企业经历了从无法履行合同到订单被取消的两极。

  危机已至,此局何解?在“外贸十强”之一的浙江省宁波市,当下以法理和情理寻找着外贸企业的“破冰”之道。

  在该市最新出台的“稳外贸”10条举措中,法律服务成为帮扶外贸企业“渡关”的一大亮点。

  作为宁波涉外贸易律师顾问团团长,浙江盛宁律师事务所律师赵永清说,针对外贸企业遇到的国际贸易问题,律师顾问从不同角度为企业作出风险防控分享,“按照疫情发展,我们将企业受到的影响划分了两个时期:国内暴发期和国际蔓延期。”

  在他看来,前期由于国内产品供应和运输受到制约,有着无法按期履行合同的风险。“这时,我们会提醒企业要关注订单合同的签订时间、是否可证明受疫情影响生产或运输环节以及合同是否认可不可抗力事件等。”

  然而,如今双方境遇对调,外贸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带着这个问题,担任宁波海田控股有限公司部门经理的姜艳参加了宁波贸促会举办的疫情防控涉外法律风险防范线上培训班。

  “现在订单不是已经取消,就是在取消的路上。”姜艳所在的公司主营食品、服装、船舶等进出口业务,目前遭遇国外进口商拒收货物等情况。谈及眼下的外贸市场,她直言受疫情影响,外贸订单规模大大收缩,刚刚复工的外贸企业再次陷入冰点。

  担任此次法律培训主讲人的中国贸促会商法中心咨询与投诉处副处长王琳洁从国内企业角度出发,为姜艳具体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企业应对之策。“通过此次讲解,我们也更加明确了下一步企业在与外商签订合同时,要合理评估主张不可抗力免责的法律风险,在合同中列明涉及疫情的不可抗力条款,尽量把可能存在的商业风险降到最低。”姜艳说。

  除了法律关系的约束外,人道主义上的理解亦是解决双方面临这一难题的关键。

  “良好贸易关系的维护亦基于双方共有的同理心。”赵永清说,在普及法律知识之余,宁波涉外贸易律师顾问团还会建议企业多与国际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取消订单并不是惟一的处理办法,大家可以商议采取延期交货、调剂市场分配等方式使损失降至最小,其实共患难反而更易于双方建立一种更加稳固、长久的关系。”

  “我们在跟外商协商后,把订单顺延了一个月。”位于宁波慈溪的doonos智能家居设备公司负责人程华良表示,得益于合作双方的积极沟通,目前企业已经修复了2020年第一季度的订单损失。

  疫情之下,全球命运休戚与共。面对冲击,法理与情理平衡间,企业抱团取暖,化危为机,实为“破冰”之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