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制造修炼记 深耕高精尖成工业"网红"

01.09.2016  14:03


图为宁波乐本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的定制化机器设备 李佳赟 摄

  中新网宁波8月31日电 (记者 李佳赟) “深耕实业的‘宁波制造’,必将大有可为!”18日,当浙江宁波公布成为“中国制造2025”第一个试点示范城市时,宁波慈溪网商协会秘书长周杰青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微信,吐露着自己对宁波制造的信心。


图为在宁波余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亮相机器人 李佳赟 摄

  近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工作在全国正式启动,在众多中国制造业重镇中,宁波拔得头筹,“宁波制造”也在这两天成为了工业圈里的“网红”。

  而看似红火的“网红”制造,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修炼记”。

  “苦行僧”式的制造守业、“最强大脑”的世界搜索、新材料领域的开疆扩土……从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柱,到借助新产业新动能实现经济“气质逆袭”,宁波制造产业的“洪荒之力”正喷薄欲出。


图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展示厅 李佳赟 摄

  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代市长唐一军表示,宁波成为我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这是宁波借机、借势、借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跨越的重大机遇。

  “守业”:吃好制造产业“这碗饭”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在宁波,不少民营企业家如是说。

  宁波能够成为首个试点示范城市,与其在经济大潮中默默坚守,始终视制造业为“根”不无关系。在长期坚持“制造立市”路线下,如今,宁波已经初步形成“铺天盖地中小微企业”和“顶天立地龙头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翻看宁波的“经济账本”,2015年,宁波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浙江居首,在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工电器、纺织服装4大领域的产业集群中亦占据着市场优势。

  例如,中国四分之一西服和衬衫、四分之一文具和三分之一小家电均出自宁波,宁波有十多个细分行业小家电产量长期保持全国第一。  在浙江宁波这块传统制造业密布的土地上,“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正向“高精尖”转型,它们跳脱出激烈的“价格战”,向高附加值的领域纵深前行,也逐渐深入到经济结构转型的“齿轮”之中。

  在宁波乐本智能设备有限公司不大的厂房里,技术人员正在对一台定制化机器进行最后调试,解决“毫厘之间”的难题。这一仅18人的小微企业,在一声声机器轰鸣中,一年“刷”出了千万产值……

  该公司总经理夏学锋说,“如今,机器人产业里‘玩概念’的人很多,但我们依旧沉下心来做研发,在工艺上把精确度调到比一根头发丝还细一百倍。公司没有业务员,从来都是客户主动来谈项目讲合作,机器价格一直都是一口价,因为实力摆在这里。”

  除了星罗棋布的小型厂房楼宇,宁波也不乏“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雅戈尔、方太、奥克斯等知名品牌就出自该市,且在“老”产业中不断孕育出“新”产能。

  近年来,宁波东方集团牵头研制出了我国首套“深海生产系统脐带缆”,18米的超级无轨电车成为世界上第一辆以超级电容为电源的电车;宁波海天集团已是世界最大注塑设备提供商,打破了国外超大型精密构件垄断……


图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展示厅 李佳赟 摄

  宁波均胜电子副总裁郭志明感慨,“无论在产品设计还是智能制造方面,宁波的很多企业都可以和国际大零部件商去争一争。”诚然,通过跻身价值链上游,均胜电子已成为连续“吞下”海外汽车零部件巨头的全球顶级供应商。

  “这些都是非常传统的制造企业,却依旧掌握着高端市场的话语权。”浙江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者史晋川说。

  在史晋川看来,“宁波制造”在经济大潮中,保持定力做好“苦行僧”,依靠技术革新占据市场主动权,以质量、品质取胜,能拥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庞大的“粉丝群”便不意外。

  “拓新”:新材料孕育“洪荒之力”

  如果说,旺盛生长的中小企业证明了宁波制造业的“厚度”,那么,石墨烯这一厚度仅0.35纳米、这个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如今正“丈量”着宁波这座创新智造城的新“高度”。

  拥有石墨烯、磁性材料等前沿材料的“新材料家族”,是世界上公认的六大高技术领域之一,产业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被称为“工业魔术”。  早年,宁波便看到了新材料中蕴藏的千亿蓝海。2004年,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落户”宁波;2013年,全球首条石墨烯规模化生产线在宁波慈溪落成投产;同年,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拔地而起……新材料的漫溯生长,正逐渐勾勒出宁波的工业“新骨架”。

  随着布局逐渐深入,如今,宁波新材料产业产值以每年50%的速度迅猛增长,2015年超过1000亿元,预计新材料产业产值在2020年达到3500亿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独特竞争力。

  “截至2016年6月,我们已与企业共建112个技术中心,合作项目累计487项,帮助企业实现新增产值80多亿元。”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副所长郑剑说,材料所将研发成果转让给企业后,会继续派技术人员“扶上马、送一程”,让成果落地更畅快,对接更彻底。

  郑剑表示,随着一批批重大平台的拔地而起,宁波成为了人才高地、技术高地。而当高端科技成果经过“转移转化”环节,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后,将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宁波将有望成为科技创新的“产业高地”。

  作为全国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宁波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在业内具有明显优势的新材料领军企业。

  蹲下身轻触着一块高纯钛锭,宁波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吴景晖从美国归国后,便一头扎进了超高纯钛的“国产化”研发和生产之中。

  2014年,吴景晖携团队自主设计的“年产250吨超高纯钛项目”正式投产,这不仅改写了中国没有“国产化”超高纯钛的历史,也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领域长期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吴景晖自豪地说,我们能够制备出99.999%低氧高纯度钛,能在品质上完全替代进口高纯钛材,使成本降低20%以上,在新一代超高纯钛技术中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

  抢抓新材料特色优势、激活规模效应,宁波正挥动着的新材料“工业魔法”,将有望在各领域施展出“洪荒之力”,使宁波在制造转型之战中,更具竞争优势。

  在“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就表示,实施重大战略要避免“一哄而上”。

  诚然,聚焦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可避免形成低水平重复竞争。宁波市副市长陈仲朝说,宁波计划重点主攻石墨烯、稀土磁性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关键基础件、专用装备等8大细分行业,力争用10年时间,培育一批新千亿级产业。

  “厚积”:政府扶持“春风化雨”

  若把一家企业比作一粒种子,那么,在宁波,政府服务是“水”,政策扶持是“阳光”,人才是“土壤”,政府和市场等有效结合在一起,润物细无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宁波的“店小二”服务,不仅精准迅速,并且注重雪中送炭,解决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注册资本登记等方面落实全面改革,允许企业“一照多址”、“集中办公”和“商务秘书企业托管”。

  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代市长唐一军说,要推动建设用地、财政扶持基金、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向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领域倾斜,继续深化放管扶改革,在简政放权上再提速,在优化服务上再加强,全力当好“店小二”。

  曾经拎着一只行李箱,带着两个助手,毅然从日本回到浙江余姚的刘炳宪告诉记者,他的科研团队“江丰生物”一到宁波余姚,便拿到了500万元的种子资金,公司从项目注册到开工,只用了短短两三个月时间。

  此外,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落地生根”,宁波推出了“3315计划”、25条人才发展新政:新引进的海内外顶尖人才领衔的重大项目最高给予1亿元的项目资助;入选“泛3315计划”的人才给予每人50万元资助……这些“含金量十足”的政策,不断聚集人才回流“磁力”。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副所长郑剑表示,若论制造业基础,不少城市都有深厚的制造业“基因”;若论政府扶持力度,宁波的政策“含金量”虽足,但也并非孤例。但宁波正是将两张“王牌”一齐祭出,打出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好牌。

  如今,随着大批“金凤凰”飞入,创新因子不断植入、融合、渗透进宁波的“毛细血管”中,智造元素的“四两”之力,正在拨动宁波制造大市的“千斤”转型,宁波已经成为制造转型的样板城市。

  在宁波市经信委主任陈炳荣看来,当前宁波的制造业与全国制造业一样,都处在发展动能转换时期。宁波承担着“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的意义,可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经验”,带动更多的城市和地区乃至全国制造业实现凤凰涅槃,创新发展。

  如今,随着海外高端人才的“加码”,传统制造业的“老树发新芽”、新材料研究的添砖加瓦……宁波制造产业的“家底”越来越足。逐渐褪去了传统制造业的粗犷,披上了智能、科技、新材料等产业的轻快,宁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通幽曲径”已然清晰明朗,正迎来转型升级的“吐故纳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