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信:另一种交流方式

16.10.2015  07:30

近日,有两封孩子的信在网络上被热议。一封是8岁孩子写给医生爸爸的信。孩子在作文中直言“爸爸……休息天就一直想着睡懒觉,连狗都讨厌他。我要怎样才能让他明白他是我的爸爸而不是那些病人的爸爸。

还有一封是9岁男孩离家出走前留下的“遗书”,“我真的受不了了,每天你都要训我一回……请做好每一件事,请好好照顾我的花,这是我最后的希望。

信件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异地交流工具和情感载体,但时至今日渐渐被电话、短信、QQ、微信等取代,旧时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鱼传尺素、青鸟传书已经慢慢不再被人提起。可是,上述两封被网络热传的信,再次让人们怀念起通信这种古老而有效的人际和情感交流方式。

家长:收到孩子的信很感动

这两封被热议的出自孩子之手的信,让不少家长重新审视与孩子间的交流方式。

冯妈妈对此表示,“那个小朋友因为爸爸忙没时间陪他,所以会有感而发的。我们平时陪儿子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自己脾气比较急躁,儿子比较怕我,很在乎我的感受,其实我就想让他健康快乐成长就可以了。

儿子倒是有时喜欢以书信的方式跟我交流,我也给他回过一次。”黄妈妈曾把这两封有趣的信拍照发在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儿子的警告书和自己的道歉信,得到不少家长的评论。“小朋友喜欢乱放东西,我又特别喜欢整理东西。然后有一次他就火了,就给我写了那信。

家长在收到孩子手写的信时都会有些感动。母亲节时何妈妈曾收到过女儿的信,“当时就是挺感动的,感觉女儿真贴心啊。”童爸爸则因为经常上夜班,总是以小纸条的形式与女儿交流,“我每天回去都会给女儿检查作业,然后给她留张小纸条。有一次她拼音音调标错了,我把拼音标注声调的歌谣给她留了纸条,她从此就再也没有弄错过。

写过回信的黄妈妈补充道,“我觉得书信交流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我平时比较急性子,孩子会把他想说的话写在纸条上。书信表达会感觉比较正式,但也会把平时当面不易表达的给说出来,当面交流毕竟还要看对方当时的心情和脸色。

孩子:写信是内心的真实表达

下沙一小的语文老师陈千梯不止一次给班里的孩子布置过书信作业,一次写给家长,还有一次写给未来的自己。“书信其实是一个加强亲子沟通的好方式,现在家长和孩子的时间有时不能凑到一起,如果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信可以把家长与孩子间的代沟减小。

其实,写信也是在锻炼孩子文字表达的能力。陈老师说,“现在很多新闻中质疑小学生写作文不讲真话,而他们写信给父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表达,因为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很生活化,不像应试。

陈老师说,“孩子的内心其实是蛮敏感的,家长们不妨用讲故事的形式,因为孩子本来也就喜欢听故事,这个过程不仅是在拉近彼此的距离,也是在学知识。润物细无声,大家不如在生活细节中慢慢渗透自己的教育方式。

意识:赶在“最后通牒”之前

杭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台长宋健男告诉记者,家长与孩子运用书信表达和口头交流确实是有区别的。“有时候,家长比较直白的,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会直接指出来,对于孩子来说他没有心理准备。孩子自己有什么想法的时候,有些刚说出来,就会被家长驳回去。家长何不给孩子一点空间,一个小台阶,让他慢慢上呢”?

宋健男举了个例子,比如孩子最近考试考得不太好,回到家你不要在饭桌上就跟他说成绩,而是可以在饭桌上跟他说晚饭后要跟他谈谈,给他一点心理准备。这时候其实孩子也会自己开始反思,我哪里做得不好,爸爸要找我谈话。而且单独的谈话给了孩子尊严,让他有小台阶可以下。

如果家长可以与孩子以书信的形式交流,孩子在写信的时候,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他要把这件事写下来,这证明他会较为完整地去考虑这件事情,而且他在执笔的时候是没有压力的,可以通过文字畅所欲言”。

家长更应该要有一个意识,在孩子给你写信之前,你就应该主动去发现孩子的问题,并耐心地去解决,像‘遗书’事件的发生,孩子的信已经是最后通牒了。”宋台长补充道。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夏莹        编辑:程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