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一所社区学院让海岛上的老人 老有所学乐无穷

10.10.2016  16:02


只要社区里的大喇叭一响,70多岁的老奶奶唐杏清就会变得快活起来。对她来说,去幸福公社上课,不仅能学知识,更是一次聚会。

嵊泗县花鸟乡位于舟山群岛最北端,离县城还要坐一个半小时的渡船。由于地方小、经济落后,岛上的年轻人大多迁徙到外地去了。截至去年年底的人口调查,整个花鸟乡共有800多个居民,其中年龄超过60周岁的占到了七成以上。所以,2007年3月成立的社区教育学院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让这些老人“老有所学、学有所乐”。

花鸟小学撤并后,乡党委、政府投资近万元进行维修,将其改造成为社区教育学院的办公场所。”乡宣传干事兼社区教育学院校长应晨楠告诉记者。目前学院占地面积达1127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各类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为100%,全乡人均成教经费逐年递增,去年升至23.7元。

2014年,社区教育学院唯一的一名校长兼专职教师退休后,给老人们上课的就只有那些志愿者了。这支队伍有10多人,既有当地的机关干部、驻岛官兵,也有来自“绿色浙江”等公益组织的人员。今年55岁的黄霞球是土生土长的花鸟人,人头熟,乡音又亲切,上课有天然的优势。再加上还当过22年的幼教老师,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给老人上课也得像孩子一样哄,这方面我有经验”。

扫盲可能是社区教育学院最亟待解决的任务之一。为此,乡里制定了《2013—2015年扫盲工作方案》,建立扫盲对象信息电子档案,摸清剩余文盲人员的详细情况。过去3年里,全乡共组织开展扫盲教育培训5班次,有106位老人顺利实现脱盲。仅去年便完成脱盲42人,这其中就包括唐杏清。

一开始她不会读也不会写,而且对扫盲工作似乎不是很理解。”志愿者们回忆说,因为老伴生病需要照顾,唐杏清无法参加培训班,学院决定派人送教上门。几次送教下来,老人的态度开始慢慢转变,从被追着脱盲到主动找老师认字。那天,拿到了脱盲证书的她快乐得像个孩子。

从“”讲到“”,再从“”讲到“”,再从“”讲到“”……这是黄霞球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教学法,而她的扫盲课上也总是欢声笑语不断。作为负责社区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的一名工作人员,有时她也会给老人们传授一些环保、养生等方面的知识,以丰富老年教育的课程内涵。

去年9月,花鸟乡投资75万元,建起了花鸟岛乐龄幸福公社,这是一个集托养、休闲、娱乐、医疗康复、培训教育、图书阅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机构,着力推出乐龄同堂会、乐龄食堂、乐龄影院、乐龄作坊、乐龄长寿奖、乐龄安居计划等项目,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打造氛围和谐、宜老居住的“乐龄家园”。

走进幸福公社,只见一楼是宿舍,二楼是教室和活动室。目前,已有7位老人入住公社,他们的年龄都在80岁以上。午后的公社异常安静,工作人员说,老人们都在老年活动室玩呢。果然,有十几个老人在那里玩着花牌,另有六七个老人则在看录像,一派怡然自得、安详康宁的气象。

以前我们的课堂主要设在文化礼堂内,幸福公社建成后,这里的教室更宽敞、明亮,所以成了老人们学习的主阵地。”应晨楠告诉记者,目前社区教育学院面向老人开设的培训主要有这样4大类:一是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教育,二是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三是健康卫生教育,四是文化体育教育。其中,扫盲、养生、科普、低碳环保、渔歌、广场舞以及“第一书记”上党课等培训班都非常受欢迎。过去的一年里,花鸟乡总共举办各类培训32期,受训者达750人次。平均下来,每位老人都参加了一个以上的培训项目。

往年的重阳节,都是社会各界向老人们献爱心。今年,乡里准备召开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那些学有所得的老人也在蓄力,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一份支持。

浙江教育报》2016年9月30日第1版http://www.zjjyb.cn/jyb/yaowen/1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