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地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记《地博讲堂》开讲一周年

26.11.2018  11:21

中国地质博物馆自1916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辉煌历程,馆内收藏的20多万件珍贵的地质标本和历史文物记载了中国地球科学事业发展的光辉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贺信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为更好地发挥地学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2017年11月,中国地质博物馆推出了以丰富地学爱好者知识内涵为目标的《地博讲堂》系列科普讲座,深受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引发了地学科普的热潮。

  经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地博讲堂》以丰富的题材、生动的内容为社会公众奉献了一道道精美的科学和文化大餐,使社会公众受到了科学、美学、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滋养和熏陶,逐渐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一道靓丽风景。

  据记者了解,《地博讲堂》是一个免费的、公益性的科普讲座,以“讲好地球故事、普及地学知识”为目的,主要针对地学爱好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本着传播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原则,坚持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突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学、岩石学、宝石学等方面的专业特色,从地球、海洋、能源资源、矿物岩石、宝石玉石、陨石、古生物和地质灾害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深入浅出地普及地学知识,分享藏品背后的故事,弘扬科学精神。

  据该讲堂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11月19日开讲以来,《地博讲堂》共举办科普讲座37场,每周末上午10点半准时开讲,每月基本保持在3场~4场。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该讲堂逐渐形成了从制定计划、确定主题、交流试讲、组织实施等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包括讲座主题策划、确定主讲人、馆内试讲、内部交流、发布预告、组织听众等环节。同时,该讲堂充分发挥本馆地学专家及专业人员的主体作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为广大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播和普及地学知识、弘扬地学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据记者了解,为方便公众提前获得讲座信息,工作人员会提前一周在地质博物馆的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预告。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地博讲堂》惠及听众达4000余人次,有研究地学的专业人士、地学爱好者,也有中小学生,有些观众甚至成了这里的常客,他们不仅自己来听讲座,还常常带朋友和家人一起来。

  目前,《地博讲堂》已成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科普交流和传播平台,以科学的解读、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逐渐赢得了广大听众的青睐。

  据了解,第一期《地博讲堂》由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开讲,题为“美丽的矿物与我们的生活”。他从矿物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入手,生动形象地为听众介绍了矿物、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把大家带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矿物世界。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听众中的小朋友们蜂拥而上,提出了千奇百怪的问题,刘树臣都一一耐心细致地解答,并向积极提问的小朋友们送上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特制的三维明信片。

  此外,中国地质博物馆还邀请了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章俊教授做客《地博讲堂》。王章俊以《生命简史:从宇宙起源到人类文明》为题,从大进化的视角,阐述了宇宙和生命的演化,将天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融会贯通,把科学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内容全面,知识系统,是了解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生命进化历史的生动科普讲座,深受观众朋友,特别是小朋友们的喜爱。

  “关于宝石、岩石、古生物等的科普讲座也吸引了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群体,到《地博讲堂》听讲座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引发了一波地学科普的热潮。”该讲堂相关负责人说。他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地博讲堂》将继续发挥中国地质博物馆科普殿堂的作用,秉承“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真诚服务青少年为重点”的百年核心精神,持续推出更多更受观众喜爱的科普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