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看全珍贵贝壳,这所学校的小学生太幸福!
9月7日,新学期开学一周后,杭州市文新小学的同学们都兴奋了:校园里多了一个博物馆!竟然有上千种从没见过的漂亮贝壳。
这是中国湿地博物馆推出的首个“校园博物馆”,该馆以生物多样性之贝壳为专题,常设“有‘贝’而来——贝壳专题展”,展出中外珍奇贝类标本近600种1400余件。
杭州的学生们对第二课堂都不陌生了,各大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是周末的好去处,但把博物馆这座“课堂”搬到校园里去,下课就能去逛一逛,这在全省还是第一个。
这座“校园博物馆”,是中国湿地博物馆从去年起就开始筹备的,9月7日上午,贝壳馆正式开馆。
博物馆从陈列展览、湿地研究、科普教育、藏品保管等各部门都抽调了专业的工作人员成立筹备组,专门负责跟进“校园博物馆”项目,其中不乏动物学、植物学、博物馆学和展示设计的专家,还聘请了全国顶尖的相关领域专家负责把关。经过4轮推翻调整,最终确定了贝壳这个主题。
文新小学专门腾出了两间教室和一整个屋顶,用来建设贝壳博物馆。
教室外是一条科普长廊,分为基础篇、拓展篇和户外篇,由各种贝壳相关的奇趣知识组成。户外是一个屋顶花园,用图文结合花草实物的方式展示植物科普知识,比如湿地植物分类、西溪湿地特色植物、神奇植物知多少等。
因为展馆建在小学校园,湿地博物馆的策展人弃用了传统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展览方式,以“豆点宝螺”的身份写下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由这位贝壳主人公带着参观者逛展览、学知识、开眼界。
贝类是肉食还是素食动物?它们怎么吃东西?怎么生活呢?潜艇是根据贝壳发明出来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中,女神脚踩的竟然就是我们能吃到的鸟蛤。展览不光同学们看的入迷,老师们也被吸引住了。千余件贝壳被整齐的码放在展柜里,按不同的“科”进行排列,湿地博物馆特别将每种贝壳都准备了2枚,一正一反展示,每一件都标上了序号,对应自己的名字。比如有像象牙的麦氏角贝、像乌龟的石鳖科,比脸还大的白法螺、鱼骨头一样的维纳斯骨螺等。
两间展馆都设置了教学设备和桌椅,学校鼓励孩子们在这里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自己动手做实验。展览的尾声有一面“来问吧”问题墙,“为什么古代要用贝壳做钱?”“贝壳出生就有壳吗?”“贝壳能发光吗?”“为什么贝壳里能听到海的声音?”不仅可以写下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回答他人的问题。
除了精彩的展览内容,湿地博物馆宣教人员还结合学校教学内容实际,策划了配套的贝壳与生物多样性科普课程,目前包括“初识贝壳”“贝壳精彩”“贝壳生存”“贝壳与人类”“贝壳赏玩”五大板块,详细介绍贝壳生物知识、贝壳的价值等科普内容,其中包括贝壳知识普及类和手作活动类互动活动,发展校园博物馆延伸内容,拓展课本知识,输送科普教育进校园。
开馆前,文新小学特别辅导了一批小小宣教员,孩子们将利用课余时间为贝壳馆提供讲解、志愿管理等工作。学校也鼓励孩子们以此为契机,自主创新参与社会服务,甚至自己开发小队、班会活动,成为学校的“金名片”。
中国湿地博物馆馆长单敏表示,与文新小学合作的贝壳馆是“校园博物馆”的第一站,未来,这张科普大网要撒向全杭州,甚至走出省去,和更多的学校深度合作,打造不同主题的“校园博物馆”,形成湿地博物馆独特的“1+X”展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