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孙亚青:40年只为做扇子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01.05.2016  11:11

   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一词备受瞩目。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浙江制造要走向世界,就必须用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钱塘大地上,有这么一批工匠摒弃浮躁,耐住寂寞,把产品做到了极致,为浙江制造树立了新标杆。五一期间,浙江在线推出“钱潮大工匠”系列报道,他们可能是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但用灵巧的双手托起了浙江的制造强省梦。

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孙亚青

   浙江在线杭州5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陈铖 编辑/胡芸) 王星记扇子与杭州丝绸、龙井茶叶一起,并称“杭州三绝”,一百多年来一直沿袭手工制扇的技艺。

  一把小小的精美的扇子,需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孙亚青,18岁进入王星记,40年来,从一名普通女工,成长为“非遗”传承人。为了做好一把扇子,她练得两条手臂粗细不一,她说:“这辈子就干做扇子”,如今她的“拉花”工艺更是堪称制扇技术的一绝。

   从普通女工到“非遗”传承人

  “那时候毕业分配工作,银行、铁路都可以去,但我还是想学一门手艺。”当问起如何与王星记结缘时,孙亚青有些感慨。

  上世纪70年代,学生时期的孙亚青每天上学放学都会路过位于解放路上的老王星记扇厂,从玻璃橱窗里看到各式精美的扇子,她就会忍不住放慢脚步,多看上几眼。1976年,年仅18岁的孙亚青进入了王星记扇厂当起了学徒工。

  孙亚青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刚进厂的时候,时任技术厂长的俞剑明便把她和9位年轻骨干送到苏州制扇厂,专门学习檀香扇的制作技术。“拉花”是檀香扇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技术。在薄薄的檀香扇骨上,用钢丝拉出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小孔,组成精美的镂空图案,镂空越多,难度越大,做这一道工序的艺人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和多年的练习。其中,“拉花”的拉弓要用毛竹自制而成,不能使用现成的钢丝锯,而是使用三毫米的钢丝,需手工敲齿,且按不同角度敲上5次方可使用。

  1979年,西哈努克来杭州访问时,参观王星记扇厂,看到孙亚青的“拉花”工艺后,亲王赞叹不断,“件件都是艺术珍品”。

    “拉花”需要深厚的技术功底,同样也是力气活。“学这门手艺很辛苦,每天就像拉锯一样反复用钢丝锯着木片,一天练习下来,往往手指手臂酸痛不已。”孙亚青说。然而这活她一干就是12年,也让她的两条手臂变得粗细不一,右手明显比左手粗一圈。如今,檀香扇“拉花”也成为孙亚青的绝活之一。

  2008年,王星记制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作为“王星记”的代表,孙亚青也被确认为省级“非遗”传承人。2014年,孙亚青还获得了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檀香扇“拉花”成为孙亚青的绝活之一。(资料图)

  精工出细活  料好夺天工

  清光绪元1875年,杭州“扇子巷”诞生了王星记扇庄。王星记扇庄所精制的高级花扇曾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有“贡扇”之称。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贵妃醉酒》中的泥金《牡丹》扇,也由王星记老艺人精工制作。

  “要赚钱,也要传承,但传统工艺的传承是前提。”作为王星记檀香扇第四代传人,孙亚青40年来一直秉承王星记“精工出细活,料好夺天工”的祖训,坚持手工制扇。

  “每一把手工制作的扇子都是有生命的,从选料开始,我们就要认真对待。”孙亚青介绍,王星记制作的扇骨一般选用浙江莫干山一带生长了6~8年的竹子,收来之后,还要在专门的库房阴干一至两年。这样的竹子制成的扇骨,手感细腻、包浆浑厚,透着淡淡的琥珀色。

  在王星记,有一绝——黑纸扇,从扇骨的制作到扇面的绘画,都是纯手工完成,扇纸一定要用桑纸,粘合扇骨和扇面用的可不是胶水,而是黄鱼肚,为的是达到“一把扇子半把伞”的防水效果。

  一把黑纸扇的诞生,共要经过86道工序。这样的扇子,就算投入沸水煮48个小时取出后,每把扇子依然形不走、色不裉、纸不破,还能闯“三关”:雨淋不透,曝晒不翘,高温不裂。

  黑纸扇的扇面装饰也极为讲究,有泥金、泥银、剪贴、绘画、书法等表现形式,多种技艺融于一体,人物、山水、花鸟和字画相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效果。

   传承工匠精神  创新打造新的“扇子王国”

  再创”老字号”新辉煌,始终是孙亚青心中不变的理想。作为王星记的掌门人,孙亚青的工匠精神,不只体现在传统工艺的继承,更是体现在她对产品的创新和精益求精。

  孙亚青回忆,1994年的王星记,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摇摆不定,而当年的一把大火,更是把王星记逼向了绝境的边缘。

  1994年,一把大火烧毁了王星记在解放路的厂房、藏品,企业几乎成为一个空壳。这场大火让王星记元气大伤。从那一年开始,王星记连年亏损,几次易址。到2000年,王星记的年销售额仅有160万元,负债180多万元,只有80多人的生产队伍却要负担150多名退休工人……

  眼看着百年老字号危在旦夕,孙亚青临危受命,成为王星记的掌门人。

  刚上任的孙亚青,开始推行“产品不合市场口味就得自己消化”的规定,陆续对产品、技术、营销等进行变革。一年多后,孙亚青止住了王星记连续十多年亏损的局面。到2008年,一度奄奄一息的王星记已经资产几千万,博物馆的藏品价值连城。

  “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不能在金字招牌下睡觉。”在孙亚青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纳凉的功能已经淡去,要在扇文化上做文章,赋予扇子以新的生命。

  这些年,王星记从单一的传统生产型企业,向融合工业设计、旅游商贸等功能的现代服务型企业转变。在这背后,变的是孙亚青的思路、理念,不变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弘扬,和对精湛手工技艺的坚持和自信。

  一次偶然的机会,国际大牌迪奥相中了王星记扇子,将其作为香水礼盒中的搭售纪念品。为了赢得合作机会,孙亚青和设计师们动足脑筋。最终,在经过不懈努力后,一款高级定制的烫金不对称折扇,让迪奥方赞不绝口,双方签下6万把礼品扇的订单。而孙亚青也在这次“创新突破”中找到了王星记的出路——成为时尚名品的搭档。继迪奥之后,许多知名时尚品牌如巴黎欧莱雅、圣罗兰等都向王兴记抛出了橄榄枝。

  近年来,王星记还承担了大量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外交流用的礼品设计和制作。孙亚青向记者透露,今年,王星记也在积极申请承接G20杭州峰会的礼品设计制作,她希望王星记的扇子能跟随各国领导人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