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力挺下“专车”终于有了合法的身份

16.01.2015  10:44

  滴滴专车、一号专车、Uber专车、易到用车……最近几个月,各种互联网专车业务风起云涌,在国内大中城市流行起来,但却在多地频频遭遇叫停,甚至被定性为“黑车”。

  去年10月底,沈阳市交通局将滴滴专车等专车服务定性为非法运营,并表示一旦查处,将按“黑车”处理,给予处罚;2014年12月25日,上海市交管部门查扣12辆滴滴专车;1月8日,广州市交委宣布,将专车服务定性为涉嫌非法营运,将从严打击……

  不过,这次舆论站在了“有关部门”的对立面,且是中央媒体带头挺身而出,力挺“专车”这一受到乘客热烈欢迎的新打车模式。

  1月4日,2015年首个工作日,上班高峰期,沈阳千余台出租车集体不拉活了,其中一条理由就是认为专车分了自己的蛋糕。

  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出租车“两头难”咋变“两头甜”》,批驳“蛋糕”等理由站不住脚,“‘专车’分蛋糕,你提供的蛋糕,够市民吃吗?常见老百姓在寒风里哆哆嗦嗦半天,就是打不着车。”

  新华社连续发表评论指出,“专车”服务是一种创新的出行方式,源起于大城市交通服务供需不平衡,是对现有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深受社会欢迎。认为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部门不能披着看似“合法”的外衣,将共享经济的创新萌芽“乱棒打死”,充当某些垄断利益的“保护伞”。

  1月8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评论《出租车不能再“饥饿管理”了》,指出网络招车的出现,其实为解决出租车垄断痼疾提供了另一条路。

  1月10日—11日,新华社连续发表评论,历数出租车垄断“三宗罪”:出租车数量严控不顾市场需求增长、出租车定价全靠政府调整、出租车公司管理成本长期一笔乱账。提醒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规,让法规进化跟得上改革创新的步子,让改革“抢跑者”安心成为改革“领跑者”。

  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的两位传媒“老大”的带领下,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等中央媒体也发表大量报道,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报道形成呼应。

  自此,中央媒体的舆论重点,已不止于“专车”本身,而是透过此次围剿“专车”的事件,揭开出租车行业长期垄断的现象和根本原因,呼吁突破利益集团的堡垒。

  1月8日,就在广州市交委宣布专车“涉嫌非法营运”几个小时后,交通运输部却作出了最新的正式表态:“专车”服务是创新服务模式,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这一表态相当于间接承认了“专车”服务的合法身份。

点击查看汽车频道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