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街头诈骗

27.01.2015  12:13

进入年关岁底,街头诈骗案件又呈现多发高发态势,警方梳理出了近期出现的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几类街头诈骗案件,希望群众能够认真识别、提高警惕、最大限度的减少案件的发生和财产的损失。

一、街头诈骗案件的6类常见形式

1、以合伙做生意为名进行诈骗

这类诈骗多以某大公司要接工程或做项目为名,邀请受害人入股,以取得分红,从而实施诈骗。这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一般都会“投其所好”,对受害人夸大自己有门路能赚大钱,从而获取受害人的信任以进一步实施诈骗。

2、以销售物品为由进行掉包诈骗

利用假手机、假手表等为道具而进行的诈骗,犯罪嫌疑人物色目标后,先以真品低价诱惑目标,准备交易之前,犯罪嫌疑人乘目标不注意,将真品掉包。这类诈骗的目标人群主要是中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学生,目标人群的活动范围决定了这类案件的发案地点多集中在学校周边、大型超市商场附近。

3、利用假钱币进行诈骗

骗子先以真币购买受害人大量商品,在受害人验过真假后,假装接听电话并声称买主要求退货,拿回真钱,在博得受害人的信任后,犯罪嫌疑人又故伎重演,接电话、取货、支付假币。这类诈骗的目标人多是文化层次较低,单独设立摊点的经营者。

4、拾物平分诈骗

这类诈骗案件近年来发生比较多,犯罪嫌疑人以平分“拾物”为诱饵骗钱财。作案人一般都在2人以上,常用的手法为:作案人甲掉落一个包裹且故意露出里面的钱财,当行人拾到后,作案人乙则立即上前要求平分“拾物”,此时甲返回找包,乙见状向行人献计:“我们分开走,你带上捡到的包,我引开丢包的人,但你必须留下一些东西作为抵押,防止你逃了。等我把丢东西的人引开后,我们到某旅馆分东西。”行人依计而行,待其到达某旅馆时发现根本没有人,其打开包裹一看,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结果损失惨重。

5、乞讨型诈骗

这类诈骗的作案人多为女性和儿童,谎称天灾人祸而辍学或被抛弃,诱引善良的人们捐助钱财,使好心的人上当受骗。这种诈骗通常有一个庞大的组织控制着这些女性和儿童,要打击这样的诈骗案件,必须要追根溯源,从源头上整治。

6、借打手机诈骗

先与受害人套近乎或谎称家里有急事,后假称自己手机没电或未带,以借打手机为名,施诈骗之实,在佯装打电话过程中用种种借口携手机逃离现场。

二、街头诈骗案件的规律与特点

1、作案目标固定。街头诈骗行为主要针对中老年人、妇女、在校学生等相对固定的作案目标。首先老年人、妇女这类人的善良怜悯之心易被街头诈骗分子所利用;其次中老年人一般自己拥有多年的积蓄,给诈骗行为提供利益源;最主要的是中老年人、妇女、在校学生的防范意识薄弱,爱贪小便宜,社会经验不足,遇事偏听偏信,缺少足够的分析判断能力,丧失警觉性,容易被骗局迷惑。

2、多为结伙作案、分工明确。街头诈骗多为团伙性作案,团伙人员少则二人,多则七八人。在作案前作案人往往要做出严密的计划,互相配合,通过策划和明确分工,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犯罪活动中。部分作案成员甚至是亲属关系,而且都能言善辩,有的不惜长期经营,施以小恩小惠进行“感情投资”,骗得被害人信任后再实施诈骗,通过设下种种圈套,引诱受害人中招,从而骗取大量的钱财。

3、作案手法多种多样。街头诈骗犯罪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与其一整套的诈骗程序和行骗手段是密不可分的。作案过程环环紧扣,有序进行,尤其是在“台词”的设定上故弄玄虚或花言巧语或危言耸听,诱惑受害人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

4、作案的跨区域及流动性极强。街头诈骗犯罪嫌疑人多跨省、区进行诈骗活动。确定作案地点后,常用假身份证入住旅馆,精心预谋伺机作案。案发后,迅速逃离案发地,流窜到另一区域继续作案。

5、作案过程中遗留的线索较多。首先是犯罪嫌疑人的相貌特征,街头诈骗案件中,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有过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口音较为清楚。其次是容易串并案件,同一种手法的街头诈骗不可能只发生一次,串并案件后,对于摸清犯罪嫌疑人的人数、活动轨迹、交通工具有较大帮助。

三、防范建议

骗子骗术虽然高明,但只要增强心理防范意识,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相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坚决不贪意外之财,不滥用同情心,再“精明”的骗子也无法得逞。

小营派出所户口迁移公告(三十四)
公告 周智鹏:根据杭州市上城区福利新村7幢2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