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林业“文章” 让绿色成为衢州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最是一年春光好,栽花植树正当时。今年3月12日是我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衢州全市上下都在举行各式各样的植树活动,从线上的“我为大花园捐棵树”,到线下的各种集体植树,共同为衢州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底色。
国土绿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全市域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市、浙江“大花园”等战略部署,高高扛起全力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全力服务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两大任务,扎实做好“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富民、生态文化、生态安全”五篇文章。五年间,全市共完成更新造林24.23万亩,实施森林抚育153万亩,森林保有量848.5万亩,森林覆盖率持续位列全省第二。
高起点打好“生态保护”牌 打响钱江源国家公园名号
大山深处,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开化的汪树龙每天从家里出发,穿过小溪,翻过村庄的后山,走3万多步到对面海拔1200米的石耳山上勘察。他和同事被当地人称为“农民科学家”,因为他们每天都在钱江源国家公园监测动植物的生长。
“我们从伐木工、狩猎者转为护林员,再到现在协助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古田山站做科研,手里的工具也从柴刀变成了GPS、巡山记录仪。”汪树龙说。听着鸟叫,闻着花香,用脚步去丈量着家乡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近十年,算起他们行山的路线,相当于绕地球一圈。
汪树龙他们做的,只是该市推进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各项任务中的一小部分。近年来,该市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系统性保护。而作为全国首批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顺利通过国家林草局中期评估和实地核查验收,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资源。总面积约252平方公里的钱江源国家公园至今保存着大面积、全球稀有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典型的原生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具有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生态服务、示范推广四方面核心价值,也成为衢州不可复制的绿色金名片。
同时,该市创新自然保护地发展,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完成全市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开展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合作项目,创新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建设,探索建立保护地地役权改革、智能化管护、自然教育三种共建模式。规范林地保护管理,完成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全面落实林地用途管制,规范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守护了大花园建设的绿色本底。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全市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7处,10处湿地纳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实现全市各县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全覆盖。加强公益林保护,完成公益林区划落界、公益林示范村创建工作,公益林面积扩增110万亩,成为全省首批全域纳入40元/亩补偿标准的地级市。加强天然林保护,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制度,全市天然林资源稳定在360万亩以上。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和扩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完成野生动物隔离场(救助中心)建设,提出的野生动物“三精准”举措在全省推广。
高效益打好“生态富民”牌 林下经济促农增收致富
沿着山谷一直往里走,溪水潺潺,薄雾笼罩,两边的悬崖峭壁上、杉木上密密麻麻地长着石斛,树底下成片地种着灵芝、重楼、多花黄精……走进位于开化县杨林镇友好村的琪琅山谷,眼前所见恍若一个“百草园”。这里就是浙江森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开化开展的林下经济项目,通过在琪琅山流转山林13000亩,依托琪琅山优越的立体气候、森林资源和区位优势,借助各级林业专家的技术指导和帮扶,该公司在这里积极开展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铁皮石斛野生品种选育及石斛产品精深加工及销售,并充分发挥“公司+基地+农户”林技推广模式,带动周边镇、村200多户农户开展中药材生产,推进开化县铁皮石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打造石斛产业带动“富民强村”示范点。
近年来,该市充分发挥山的特色和林的优势,坚持绿色富民、绿色利民、绿色惠民,深化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美丽风景成美丽经济。一方面是传统产业凸显优势。率先发布全国油茶产品“新华·中国油茶产品”价格指数,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超70万亩,年产值突破10亿元。江山市木业市场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国产原木交易集散中心,位列全国木材类市场三强(年产值115亿元)。与此同时,新兴产业显现特色,新型林业经济主体壮大。重点推广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高效生态栽培等“一亩山万元钱”科技富民模式,建成示范基地6.4万亩,辐射推广17余万亩,促进林农增收。全市现有年产值亿元以上林业企业27家,省级以上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6家,其中国家级4家。打造绿色金融改革“衢州模式”。开展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广“林业+金融”模式,出台一系列绿色信贷、林权抵押贷款等创新举措,率先推出油茶、猕猴桃、古树名木特色保险,全市政策性林木投保面积492.3万亩,林地流转面积累计85.37万亩,培育家庭林场、农民林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18个。
3月8日,走进衢州柯城区姜家山乡前昏村,雨中的海棠林分外妖娆。“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就卖了近200棵海棠树,村里能进账9万元左右。”前昏村党支部书记万云峰相告,“得益于柯城区‘一村万树’行动,前昏村的海棠树成了工程项目和村庄绿化的‘香饽饽’,仅2020年就被附近乡镇和企业订购了1000多棵。从2019年树木成材至2020年底,前昏村集体增收近50万元,村民也拿到了户均每亩每年1350元的分红。看到种树带来的收益后,该村已有80%的村民参与其中,村里又种植了栾树等树种,并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希望让更多村民享受到“一村万树”带来的福利。
而在花园街道新姜村,以“一村万树”为出发点,全力打造以樱花湿地公园为核心的3A级景区村,充分利用种好的红枫林、樱花林及森林公园自然风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吸引游客进村游玩,2019年还被评为“一村万树”省级示范村。
近年来,该市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美化,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城乡。在全国首创“一村万树”行动,建成“一村万树”省级示范村113个、推进村719个,种植各类珍贵树950万株,累计投入资金3亿余元,极大优化了乡村生态环境,“一村万树”建设模式受到省林业局高度评价并在全省推广。“一村万树”绿色期权被评为2019年度浙江省改革创新优秀实践案例,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批示推广。
同时,继续开展高水平国土绿化美化,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重点开展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五年来全市新增造林及更新面积24.23万亩,建立省级以上林业保障性苗圃6个,森林抚育153万亩。森林覆盖率持续位列全省第二,森林蓄积量3039万立方米,比“十三五”初期(2017年)增长16%,年均增率为5.11%,连年获得“森林浙江”建设考核优秀单位。全力推进森林系列创建,率先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全域覆盖,市本级、江山市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并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称号,五年建成省级森林城镇36个。启动诗画风光带生态廊道建设,以“一江两港三溪”为重点建设区域,推进生态廊道建设,极大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和美丽经济发展。
日前,衢州市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暨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互看互学现场会在衢江召开。全体参会人员还先后前往周家乡板桥村、杜泽镇下溪村现场察看枯死松树清理质量、油茶种植和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落实情况。据悉,今年春节假期期间,该市也积极响应“就地过年”号召,不少务工人员奋战在除治一线。龙游县有65名外省务工人员在年初三就进场清理施工,2月23日全市疫点乡镇清理队伍全部复工。截至目前,柯城、衢江、龙游、江山、常山和开化的除治任务进度达到99%以上。
近年来,该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为主线,广泛开展平安林区建设。在松材线虫病防控上,开展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推行“林技员+护林员+第三方社会服务+无人机抽查”运作模式,建立跨区域疫情防控协作机制,超额完成枯死松树除治工作,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8‰以内。在森林火灾扑救能力建设上,实施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百千万”工程,组建森林消防队伍4000余名,安装森林防火蓄水桶1万余只,配备各类高压水泵500余台,森林防火“以水灭火”工作位居全国前列。在野生动物禁食退养上,全省率先完成在养野生动物处置及资金补偿工作。
同时,在“生态文化”打造上,该市充分发挥衢州山的特色和林的优势,以更大格局建设森林衢州,把大地植绿与心中播绿相结合,加快形成共建共享良好社会风尚。一方面将“衢州元素”推向国际、央级平台,“南孔圣地,衢州有礼”衢州城市主题亮相北京世园会,绿色中国行活动4次走进衢州。开展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开展“最美系列”评选,联合省内外官方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开展“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品牌形象宣传,开展高铁、民航节点城市旅游产品推介,组织举办枇杷节、国际油茶节等活动,全面推广衢州形象。而且,通过开展“党政军领导义务植树”、“312绿化运动”、古树认养、爱鸟周、中小学校认种认养等生态文化活动,2020年全市累计义务植树345万株、参与人数98万人,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5%以上。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是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守护生态,就是拥抱幸福。“十四五”伊始,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衢州市将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主题主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实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努力把衢州建设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示范区、长三角生态绿色引领区和“两山”实践标杆区,为森林浙江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衢州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