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5年送出1000多顶爱心帽 癌症病房里的温暖传递

08.02.2018  10:42

  “快过年了,收到这样一份礼物很开心,感觉特别温暖。”昨天(2月7日)上午,正躺在病床上做化疗的金女士收到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一顶漂亮的手工棉质帽,同时,她也第一次见到了爱心帽的赠送人叶妃妃。

  已是第7次做化疗的金女士说,第一次化疗后就收到了一顶爱心帽,“我也幻想过送帽子的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今天终于见到了!很是惊喜和意外。”

  送帽人也是个癌症患者

  曾因化疗后大量掉发不敢出门

  “这是冬款的帽子,厚实些,更保暖,我帮你戴上。”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外科病房,叶妃妃一边对金女士解释,一边细心地给她戴上、系好。

  叶妃妃身着白色毛绒外套,梳着时下流行的丸子头,面色红润,开心地笑着,整个人看上去很有精神。但你知道吗,这样一位充满活力的女子,曾病怏怏地躺在床上,饱受癌症的折磨。

  叶妃妃今年53岁,浙江慈溪人,有一个27岁的儿子。2013年9月,她摸到自己乳房左侧有一个肿块,于是到当地医院检查。“尽管医生安慰我良性的可能性较大,但切片结果出来后,我很崩溃:乳腺癌早期。”叶妃妃说,“当时第一个想法就是我得癌症了,母亲知道了该怎么办。”

  后来,叶妃妃在丈夫的陪同下,转到浙大妇院外科进行后续治疗。

  和很多女性一样,叶妃妃爱美,并对长发有种特别的执着,“被确诊后,我在当地医院看到了几个化疗后的病人,她们的头发都掉光了,看上去很可怕。”对叶妃妃来说,化疗很痛苦,这痛苦的最大来源是掉发。

  第一次化疗结束后,叶妃妃回到了慈溪。10天后,她不出意外地开始大把大把掉头发。尽管她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也做了不少心理建设,但当她真的面对及腰长发大把掉落时,内心仍开始焦躁不安。

  直到后来,她实在受不了这股煎熬,咬了咬牙,去理发店剃了光头。“直到剃光的那一刻,我心中才稍稍轻松些。”叶妃妃说,“但是我不敢走出去,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我的光头。”

  小姐妹制作爱心帽为她解忧

  “感觉又有了女人的自信”

  光头的叶妃妃脆弱而敏感,不敢接触外面的人和事。后来,她跟最亲近的小姐妹吴丽萍诉说了自己的烦恼。

  吴丽萍听后,想着自家做布料生意,平时常有棉质的碎料剩余,是不是可以给叶妃妃做个帽子呢?于是,她找到当地的一位裁缝,设计了一款特别的帽子,并且学习了制作手艺。

  “以前这些碎料我们会用来做孩子的小枕头,帽子还是第一次做,所以特意找师傅帮忙设计、打版,之后,我按照打的版自己在家做。”为了给叶妃妃一个惊喜,吴丽萍认真挑选布料,进行搭配和缝制。

  “当我第一眼看到帽子的时候就被惊艳到了,很时尚,也很漂亮。”叶妃妃边说,边给我们展示这些纯手工制作的帽子:帽子主要由8块棉质布料拼接而成,透气吸汗,双层。帽子后面延伸出一块可以挡住后颈,有带子可以调节松紧,还可以绑成漂亮的蝴蝶结。

  有了小姐妹的爱心帽,叶妃妃即使光头也能坦然出街了。2013年10月,叶妃妃来到浙大妇院进行第二次化疗,由于天气时冷时热,她除了头上戴了一顶帽子外,又多带了3顶。

  “隔壁病床的病友看到我头上的帽子,都夸它好看,还问我哪里可以买,我就把自己多带的3顶都送人了。看到她们那么喜欢和认同我的帽子,我心里也很开心。”叶妃妃说,“外面的商店里只有毛线帽子,晚上戴着不舒服。光着头,晚上睡觉头顶很冷,像这样纯棉的帽子戴着就舒服多了。而且戴上帽子,就感觉又有了女人的自信。”

  和小姐妹决定制作爱心帽送病友

  每次复查都会带上一箱

  第二次化疗结束后回到慈溪,叶妃妃跟吴丽萍说起了这个事。两人一合计,决定制作爱心帽送给病友们。

  她们在打好的版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良,尤其是在布料花色的搭配上更下了功夫,既有清新碎花的,也有炫酷风和复古风的,同时还根据季节冷暖,制作了春夏款和秋冬款两种厚度的帽子。

  平时一有空,吴丽萍就会坐下来做帽子,“刚开始的时候动作不熟练,做一顶帽子要好些时候,现在一个小时能做2顶左右。”

  叶妃妃说:“帽子压边的时候特别麻烦,一不小心就会压弯了。一开始我也做过一些帽子,但丈夫和小姐妹怕我劳累导致病情复发,之后就帮忙打打下手。”

  有时候是30顶,有时候是50顶,每当叶妃妃到浙大妇院治疗和复查的时候,她都会带上一箱帽子过来。遇到检查间隔久的时候,她也会通过快递,寄帽子到外科病房,让外科的护士分发给每一名有需要的癌症患者,希望能带给病友一些安慰和温暖。

  昨天上午,她趁着复查,又送来了50顶手工帽。

  患者首次化疗后都会收到爱心帽

  五年多已送出1000多顶

  “妃妃定期给病友们送帽子,到现在已经送了超过1000顶。”外科护士长姚雪英说。

  在浙大妇院的外科病房,每年都会接诊近200名乳腺癌患者。这5年多来,几乎每一名患者在第一次化疗后,都会收到叶妃妃的爱心帽。她们只知道这是一位老病友送的,却从未见过她。

  “除了在患者进行第一次化疗后送上一顶帽子,我们平时也在治疗室放上一箱,患者需要的时候可以自己取。除了在我们外科病房,帽子在妇科肿瘤病房也很受欢迎。”姚雪英说。

  她告诉记者,对于很多乳腺癌患者来说,化疗给她们的最大打击,不是肝脏等的副作用,而是头发的掉落,这是最外在的却也是最直接的。也有些病人会选择假发,但假发不透气、闷热,尤其是夏天,戴着很难受。

  姚雪英说,患者在第一次化疗后的7-10天就会大把掉发,差不多40%的头发就这样掉了。由于化疗的毒副作用,结束化疗后半年左右,头发才会慢慢长出。因此,给刚做化疗的患者送上一顶爱心帽,对她们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金女士便是在她第一次化疗后收到了爱心帽。“那是去年9月21日,我进行了第一次化疗。化疗结束后,护士长送了我一顶漂亮的帽子,当时我感到很意外。她告诉我,这是之前的一位病人送的。过了一周后,我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掉落,这个帽子此时就派上了用场。”

  现在,金女士已经是第7次化疗了,其间,她一直戴着叶妃妃送的帽子。

  ●延伸

  同是乳腺癌患者,我们的感受对病友来说更真切些,更能给她们带去信心

  浙大妇院有个志愿者团队

  14名成员既是患者又是志愿者

  在浙大妇院,让人温暖的事儿还有很多。

  对乳腺癌患者来说,得知自己患了癌症是一个坎儿,掉头发是一个坎儿,化疗也是一道坎儿。化疗很痛苦,很多人甚至想中途放弃,金女士也不例外。她说:“在第4次化疗后,我整个人很难受,幸好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耐心开导我,让我最终坚持了下来。”

  金女士口中的志愿者叫孔小杭,今年61岁,大家都称她为“杭杭”或“杭阿姨”,她是浙大妇院外科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

  这个志愿者团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天使美丽”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6年4月21日,现有14人,平均年龄约50岁,最小的44岁,均是杭州本地人。除了是志愿者,她们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乳腺癌患者。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病友

  陈晓霞是志愿服务队队长,她说,服务队所有成员都经过浙大妇院外科6次专业心理师培训和多次肿瘤防治知识培训,“其实一开始参加培训的时候,大家只是想着学习一下,帮帮遇到的病友,但培训着培训着,就萌发了成立服务队的想法。”

  “我们在每个月的第二周,会通过群里报名的形式,安排4名志愿者到外科病房进行志愿服务。”陈晓霞说,服务一般是一对一进行,沟通的对象,也都是前一天医护人员进行询问后定下的,主要是有沟通需求和意愿的患者。

  在沟通中都说些什么?孔小杭笑着说:“就像聊天一样,帮助患者打开心扉,解疑答惑。”

  只有走过黑夜的人,才最懂得夜的黑。当患者对疾病充满恐惧、出现畏缩时,孔小杭会用亲身经历来告诉她们怎样学会乐观和坚持。

  2014年,孔小杭突然摸到右侧乳房有个黄豆大的肿块,到医院一查:乳腺癌,而且已发生了淋巴转移。

  “当时双乳切除、淋巴切除,我整整发烧了4个半月,整个人都很憔悴,走路像踩棉花一样,大大小小的化疗加起来做了20次。”孔小杭说,“难以忍受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再忍忍,就过去了。”

  当时,孔小杭的肺部情况也很糟糕,但她依然很乐观,一有力气,就去参加各种活动,比如合唱,后来她的肺竟奇迹般没事了,“我一直跟别人说,唱歌唱好了我的肺。”

  2名复发患者依旧进行志愿服务

  除了用自己跟“肿瘤君”抗争的经历,鼓励正在治疗的病友,给她们带去信心,志愿者还会回答病友们一些可能无法向医护人员问出口的问题。

  令孔小杭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去给病友进行健康宣讲,结束后,一名30岁出头的女病友拉住她,偷偷询问得了乳腺癌还能不能和丈夫同房。

  “对于大家关注的问题,我们一直都有做功课,也常常向医护人员学习、讨教。”孔小杭说,“我告诉她,治疗期间并不建议同房,但之后,由于荷尔蒙等影响,适当的同房甚至对康复有一定的好处。”

  还有的病友会烦恼,化疗后鼻子和嘴里呼出的气很难闻,孔小杭告诉她们这是正常现象,化疗结束就会好的。

  化疗会有哪些副作用?该怎样战胜癌症?面对各种不良反应该怎么办?事实上,很多问题医护人员早已跟患者说明,但她们依旧希望像孔小杭、陈晓霞这样的过来人,能够再跟她们细细聊聊。

  孔小杭说,服务队的14人中,有2名是乳腺癌复发患者,但她们依旧没有放弃志愿服务,利用治疗间隙鼓励和帮助病友,“同样是乳腺癌患者,我们的感受对病友来说似乎更真切些。”

  常总结交流以期更好地服务病友

  昨天上午,陈晓霞和病友孟女士进行了沟通,聊得很投机的两人还互加了微信好友。

  孟女士今年56岁,和陈晓霞同岁。昨天是她术后的第6天,还没开始化疗。她很急躁,又很害怕,怕过不去这道坎儿,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

  “因为同岁,很多事情我也更能够‘感同身受’。”陈晓霞安抚着孟女士,孟女士也慢慢敞开了心扉,甚至跟陈晓霞说了许多从未对他人提及的事,譬如她最担心的是熬不过去,因为丈夫就是患癌症去世的。

  陈晓霞发现,孟女士十分要强,对于得乳腺癌这件事儿,一直没告诉周围的人,只有她的子女知道,“我告诉她认可她的做法,因为只有当自己认为自己得乳腺癌这件事没有问题了,才不会觉得别人的关心是同情和怜悯。”

  据了解,每次进行志愿服务的第二天晚上,志愿者都会抽出一个小时,在群里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从而更好地为病友答疑解惑。(记者 潘洁 通讯员 孙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