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女人不简单!两朵金花一剪梅 越音清扬绽芳菲

02.06.2017  21:13

  

  张琳(左)、周妤俊在梅花奖颁奖典礼后台合影。

  这是一张特别美丽的合照:来自绍兴市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的张琳和杭州越剧传习院的周妤俊,一个穿着大红色斜襟礼服,一个身着黑色短款晚礼服,手里各捧着代表梅花奖荣誉的瓷盘,浅浅微笑着——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5月22日在广州揭晓,在这一届堪称“史上竞争最激烈”的梅花奖争夺赛中,张琳、周妤俊两朵越剧金花喜摘“梅花”。

  一生一旦,梅开成双。那蕴含在微笑中的端庄优雅、美丽自信,象征着浙江戏剧界的荣耀。她们的绽放,离不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离不开对角色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和反复推敲,也离不开整个团队的通力协作。张琳扎根基层,弘扬越剧艺术,青春岁月无怨无悔;出身文艺世家的周妤俊,敢于突破、擅长创新的勇气,同样让人惊喜。她们的美丽盛放,印证了浙江越剧发展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男神”张琳:尹派小生一戏痴

  业内人士评价她“扮相俊美、表演细腻丰富动人,唱腔醇厚绵长委婉、深蕴激情,光彩夺人”,粉丝爱她“在舞台上帅得要命,是我们的男神”,观众由衷地赞叹她“唱得太好了,嗓子特别棒”!

  见面之后才发现,每一条好评都是货真价实的。

  出生于越剧发源地嵊州的张琳,自小就与越剧有着不解之缘。

  嵊州崇仁镇廿八都村,是一个与越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古村,每逢村民中有人庆寿或娶媳生丁,越剧团就会受邀来表演。

  张琳便出生于此。“我的父母是铁杆戏迷,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我3岁就喜欢上了这种清丽婉转的曲调。”10岁那年,还没桌子高的张琳一头扎进了绍兴县艺术学校学习,从压腿到下腰,从把子功到倒扎虎,苦练“趟马”“朝天蹬”“吊毛”“抢背”等基础功夫。

  1994年,张琳考入绍兴市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从此开启了越剧舞台生涯。她主攻尹派小生,师从越剧表演艺术家尹小芳、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

  张琳所在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时常要下乡演出。对张琳来说,每一次在基层的演出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就在赴广州参加终评前一周,张琳还随团奔赴苍南演出。

  作为一名青年越剧演员,张琳把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当作最大的快乐,先后主演了《玉簪记》《盘妻索妻》等多部大戏,均获观众好评。

  “不疯魔,不成活。”说的大约就是张琳这样的“戏痴”。平日里张琳排练勤奋,下了班还租碟继续学习。每次演出结束,她都有一个习惯,躺床上听自己的录音,把整场演出回顾一遍,琢磨着咬字、发音、气息、韵味等怎样更流畅自然,她认为“这是作为一名好演员应该具备最起码的演唱修养”。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朱为总说:“看张琳的演出往往会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戏感’。不仅仅是因为她扮相俊秀、嗓音柔美、技艺程式表达规范,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她对一部戏、戏中人物的准确解读,那种让自己的情感尽可能接近人物情感的用心和努力。

  2008年,新编历史剧《一钱太守》让张琳获得展现才华的机会。《一钱太守》取材于绍兴钱清江与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亲民、廉洁、大义灭亲的传统故事,在绍兴地区几乎家喻户晓。

  “这是我主演的第一部原创大戏,当时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张琳说,9年来,她与刘宠这个角色一起成长:在形体表演上,她借鉴了话剧自如放松的表演风格;在声音的塑造上,尽量采用官声,把声音放宽放松;在唱腔的表现上,她借用了京腔的力度和张力以及京剧老生的抖声,力图更好地来表现刘宠刚正不阿又不失诙谐、机智的人物形象。

  “不忘初心,不允许自己懒散,时时告诫自己不松懈、不虚度。”为了寻找这一人物内心情感与舞台外化表演的“戏感”,除了每天捧着剧本反复揣摩解读,对着镜子设计动作、练习表情、唱腔、念白之外,她还买了《铁齿铜牙纪晓岚》《廉吏于成龙》《宰相刘罗锅》等相关舞台剧、电视剧的碟片,通过不断地观赏,去体味古代清官的“”和“不同”。一次次的打磨,刘宠逐渐从她心里走出来,在她身上活起来。

  5月18日下午,《一钱太守》作为参赛剧目在广州进行终评演出,张琳演活了一个忠诚正直、勤政廉洁、睿智风趣的刘宠。当鞠躬谢幕时,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眼泪始终在眼眶里打转。许多追到现场的粉丝都惊呼“太完美了”。

  很少有人知道,《一钱太守》演出结束当晚,她肾结石发作,疼得在床上打滚,然而因为不忍心叫醒一直为她劳累奔忙的团队,她独自打车去医院,连续在医院挂了两天盐水,5月20日才出院。

  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犯病了。在新戏《屈原》巡演期间,张琳肾结石疼痛难忍,为了不耽误演出,她躺在病床上让化妆师化妆,最后依然出现在舞台上。谁能想到舞台上的翩翩公子宋玉,几个小时前还在病床上挂着吊瓶呢?

  正是这份对待事业的执着,才有了张琳今天的成绩:首届全国“越女争锋”电视挑战赛金奖第一名,上海“东方戏剧之星”,2012省“新松计划”演员一等奖,2014“青春领袖——十大浙江最美人”称号,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

  梅花奖颁奖典礼结束后,她在朋友圈发出了长长的一篇微信,感谢团队,感谢家人,并提出了未来的目标:“梅花奖,这份荣誉赋予我的是责任与担当,梅花奖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今后自己演艺生涯必须要更出彩、展现艺术精髓的标尺。”在张琳看来,刘宠“做官先做人,做人应善良”的思想,与戏剧演员“演戏先做人、立身先立品”的追求何其相似。“文艺作品的成功源自其展示的思想性、艺术性、价值观,作品不仅要做到让观众喜欢看,还要做到有一定教育意义。希望今后能演绎更多的好作品。

  才女周妤俊:吕派花旦“大满贯

  以易卜生名剧《海达·高布乐》改编的越剧《心比天高》出征梅花奖,是冒险,更是胆识,毕竟这不是一部传统风格的越剧。

  所以,杭州越剧传习院为周妤俊配戏的陈雪萍和徐铭,都是梅花奖演员。事实上,创新,早已是杭越近年来的关键词。剧院先后推出了根据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易卜生的《海上夫人》等西方名著改编排演的越剧。

  《心比天高》的出现,无疑也为此次中国戏剧梅花奖注入了新鲜血液。5月12日,《心比天高》在广州竞演。当剧情发展到片尾的高潮“焚书”段落,只见周妤俊一袭红衣,水袖挥洒,身姿婀娜,将人物的爱与恨表现得淋漓尽致,征服了评委和现场观众。

  初识周妤俊,很难把她和易卜生笔下的海达联系在一起。

  她身材清瘦纤长,眉眼之间有着一种柔弱的美,很符合传统越剧中的佳人角色。

  1977年,周妤俊出生在金华一个文艺世家,父亲是一位优秀婺剧演员,母亲是能歌善舞的戏剧爱好者。周妤俊自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多才多艺,1990年,省艺校到金华招生,她以优异成绩被录取,被作为“一号种子”培养。

  1994年,周妤俊考入杭州越剧传习院。从艺的前十年,她在团里跑了十年龙套。如今看来,很难想象这位天资聪慧、声貌俱佳的姑娘能够安于龙套十年而不离开。周妤俊一直觉得龙套也是个角色,有属于自己的性格和灵魂,是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践也为她积累了经验,帮助她塑造更多不同的角色。

  机会出现在2006年。当年,为纪念“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百年诞辰,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拿着易卜生名剧《海达·高布乐》改编的戏曲剧本《心比天高》,四处寻找演员及合作团队。但由于剧中主角相对于戏曲来说较为另类,被一一婉拒。

  这部剧讲述的是很有智慧的女郎海达想追求自由的生活,最后却挥剑自尽告别人世。“当导演支涛将这部戏推荐给我时,我被剧中主人公海达的个性给迷住了。”周妤俊在挪威举办的易卜生逝世百年纪念晚会上,表演了3分半钟的“自刎”戏,惊艳挪威全国,让现场900多名政要、来宾以及电视机前的50万名观众如痴如醉。主办方还希望剧团将《心比天高》全剧带到挪威去。

  至此,周妤俊和海达的缘分越来越深。

  “海达究竟是个好女人还是坏女人?这是我在刻画《心比天高》女主角海达的艺术过程中一直关切但又始终‘心神不定’的问题。”周妤俊说,海达复杂又激烈的性格,在传统越剧中极其罕见,使这个角色充满了极大的挑战。

  她是吕派花旦,师承越剧表演艺术家、吕派艺术创始人吕瑞英,在吕派专场演出中深受好评。才艺俱佳、戏路宽广的周妤俊,继承了老师唱腔优美的特长,而且她不仅注重表演与声腔,更加着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为走进人物内心,周妤俊查了很多资料,把原著看了几十遍。为了这个角色的打磨,她还一度累得病倒。

  2006年9月,作为亚洲唯一受邀剧目,越剧《心比天高》在挪威首演,引起轰动,谢幕掌声长达20多分钟。易卜生的曾孙女娜拉·易卜生上台抱住周妤俊激动地说:“你是我曾祖父笔下活着的海达。

  “每次站在舞台上,我就是海达,海达就是我。”算到今年,周妤俊已经和海达相处了11年。《心比天高》通过对大师原著的灵魂嫁接,向世界推荐中国戏曲艺术的神奇魅力,已经在法国、德国、印度、美国等10个国家进行了40多场演出。

  此前,周妤俊已经获得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表演奖、首届中国越剧节十佳演员、第十届浙江省戏剧界优秀表演奖、上海国际艺术节白玉兰主角奖、第十三届德国汝拉赫国际艺术节最佳女演员等一系列荣誉。如今,梅花奖的桂冠,也为周妤俊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大满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