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浙江实体经济强劲回暖

26.03.2015  13:13


    人民日报讯 (记者 王慧敏 顾春)“实体经济回暖趋势强劲。1月份,全省工业用电量同比再次增长3个百分点。”浙江省经信委主任张金如介绍。这是继去年浙江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8.5%和8.6%后,实体经济交出的又一份可喜答卷。



  浙江是实体经济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85万家。前些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企业订单锐减,有的企业坚守实体经济的信念有所动摇。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实体经济是浙江发展之基,困境中更要坚守。



  政府千方百计为实体经济营造发展环境,对出现暂时困难的可转型企业,大力做好融资帮扶。浙江银监局向辖内各商业银行提出“三严五禁”的监管要求:严格落实规定,确保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严格落实利率风险定价,主动让利企业;严格落实全省1000家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任务,转变单一的、过于依赖抵押担保的信贷方式。同时,禁止存贷挂钩、禁止不合理收费、禁止搭售金融产品、禁止向民间借贷中介机构融资、禁止将银行自身考核指标压力转嫁给企业。贷款结构从个人贷款、房地产贷款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倾斜。



  “感谢电力部门的贴身服务,让我们大大节约了成本。”诸暨市大唐杰涛加弹厂负责人钟文表特意给市供电公司送来一面锦旗。企业上马,供电所立即现场踏勘,7个工作日就通了电;每月供电所还会帮助分析用电量和用电时间,给出用电优化方案。这是浙江省电力系统推出的扶持实业的“贴身服务”。诸暨市近10万家小微企业,光合理用电,每年就能节省电费支出5000万元。



  缺人才,浙江双管齐下:一方面设法提高劳动力素质,另一方面设法引进高精尖人才。对普通工人,浙江推出“人才技能工程”,建立起面向企业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各类劳动者及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职业培训体系。近两年,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增长了200多万。同时,浙江还推出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从2009年至今,已引进高端人才939名。



  实体经济要发展壮大,转型升级是关键。浙江提出“以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发展思路。蓄电池、水泥、印染等产业曾是长兴县的工业支柱,由此造成严重污染。长兴采取“休克疗法”,175家蓄电池企业最后只保留了16家。该县在成为“国家生态县”的同时,还摘取了湖州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的冠军。而山区县新昌,面对资源和区位制约等劣势,提出“规模不足质量补、资源不足科技补”的发展思路,运用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带动全社会投身科技创新。这一杠杆撬动,带来的是“小县构筑大科技”目标的实现:创造出多个国内国际行业冠军。



  多方合力下,浙江安心实业的风气越来越浓。仅绍兴企业2014年海外并购重组就超过40亿元。过去屡现“跑路潮”的温州,而今“跑路”现象基本绝迹,去年浙江省统计的28项指标中,多项增幅列全省第一。



  (载3月22日《人民日报》)

(长兴县商务局供稿 转载地址:浙江日报)
来源:( 浙江商务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