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整合资源 优化环境 彰显特色

26.06.2015  16:47

整合资源 优化环境 彰显特色

——前杨村推进旅游扶贫工程实现低收入农民“造血”增收

近年来,前杨村开展旅游扶贫工程,建设集生态、人文、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扶持当地农户发展特色农家乐、销售农副产品,实现“造血型”增收。2014年,前杨村共接待游客46.7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1612万元,同比分别增20.7%和22.3%;带动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5400元提升至去年的11039元,其中低收入农户数从2010年的111人减少到45人,同比减少59.5%,这111人的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不足2600元上升至去年的6812元。主要做法有:

一、开展综合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前杨村始建于南宋,是天台县杨氏聚居人口最多的村落,共有688户、1912人,是南屏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外有一条长约12公里的南黄古道,古道位于天台县与临海市交界处,修建于1000多年前,是古时通商要道。村子坐落在两条溪流交汇处,呈梯形形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村口有八人合抱的香樟喜迎四方来客,村中有五棵古树郁郁葱葱,建筑以四合院为多,有四个文物历史遗迹:清朝光绪29年所建的杨氏祠堂、清朝所建的四知堂、源于北宋初的南黄古道和外庵济公庙。

      前杨村充分挖掘古村韵味,建设美丽乡村,重塑江南风貌。该村秉持“修旧如旧”理念,以南黄古道为核心,通过修缮石头墙、搭建“夜暮却金”故事碑墙、开辟四知农事展览室等,使一砖一瓦尽显民俗韵味,并推出雕花古床房等让游客留宿,让游客在领略古道美景同时品味农村传统文化。今年,该村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投资800余万元,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修建了占地11亩的生态停车场,新建2个三星级厕所,完成导游图等标识安装。同时,实施亮化工程、绿化工程、天网工程,引导居民结合古道风情进行外墙立面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安全指数。目前,南黄古道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二、开发古道资源,拓宽旅游发展之路

      前杨村依托南黄古道,开发旅游资源。南黄古道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称谓,是江南古道群落中以红枫、商贾、侠道、儒学等文化与景观为最大亮点的一条旅游绝品线路。古道源于北宋初,兴于南宋,盛于明清,一直延续至今,主要运送食盐、绿茶、布匹、丝绸、瓷器等商品,是浙江东部一条非常重要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南黄古道”全长12公里,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古道之一,由大小不一的石头铺砌而成。行走在这原汁原味的通商古道上,苍松迎宾,丹枫争艳,巨樟飘香,山花烂漫,风景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强烈反响。

      面对发展旅游的机遇,县扶贫办和南屏乡统一思想,积极谋划,把旅游扶贫作为前杨村脱贫致富的捷径,助推前杨村走“农旅结合”发展之路,变落后状态为后发优势,该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通过“红枫节”等节庆活动提高人气,把南黄古道打造成为“华东最佳赏枫基地之一”,打响了“北有香山红叶、南有南黄枫叶”品牌,使前杨村成为了一个以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景观、农副产品展示长廊为基础,集山水观光、自主休闲、生态养生、登山摄影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农民增收。

      前杨村以“全域景区化、山村景观化”为引领,编制《南黄古道旅游规划》,通过植红枫、绘秋色,重塑古道魅力。该村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以“秋色红枫”为核心的古道风景,恢复了天台十景之一的“南山秋色”。利用植树节、三八妇女节、“中国旅游日”等时间节点,动员各界人士开展古道生态修复。截至目前,已在南黄古道沿途种植红枫树苗1200余棵、无患子树600余棵。明确“一路数景”思路,丰富沿途景观,邀请省科技学院教授多次进行实地勘察,挖掘沿途风光,构筑特色景致。借势“五水共治”,整治周边河道1000余米,开发龙潭幽谷、秋香瀑等景点。投资350万元修建游步道,打通旅游环线,实现沿途景点“串连成线”。近年来,随着景点不断完善,古道旅游日最高旅游人数从200人次增加到2万人次,并成为“全国八大赏枫基地”之一,2014年的第四届红枫节共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同比增长53.5%。
      三、发展特色产业,提升贫困户内生能力

      前杨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旅结合。该村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把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提升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依托南黄古道和“够周”文化,完善旅游附带产品体系建设,注册“够周”商标,成立“够周”产业协会,推广“够周”猪、“够周”面、南山生姜等系列产品,并制作推广南黄古道明信片、邮票等。同时,通过节庆造势,提升古道游热度。从2011年开始,每年举办红枫节,以推广南黄古道为核心,充分挖掘文化和农业资源,通过开展送“够周”、“情定古道、缘系红枫”相亲大会等主题活动,让游客体验捣年糕、打草鞋、织布帐等传统农活,促进旅游、农业、文化融合发展。村民纷纷抓住家门口的商机,自产自销农副产品,不仅解决了销路问题,还实现了价格翻番。

前杨村建立农家乐标准化经营模式,打造“四合院”等知名农家品牌,既提升了旅游承载能力,又为本村农产品提供销路,解决农户就业。目前,该村已成功创建市级农家乐特色村,拥有农家乐19家,可同时接待1100余人用餐、100余人住宿,红枫节前后2个月,各农家乐平均收入7万多元。该村有2户农家乐是低收入农户开办的,许冬华原先是低收入农户,随着旅游扶贫工程的深入,她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凭借自己的农家面手艺在开了一家小面馆,附带卖点茶叶蛋、矿泉水、农特产品等。出乎许冬华的意料,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周末的时候,最多的一天卖出150多碗面条,光营业收入就达到1800元。去年在红枫节期间营业额达3万多元,彻底摘掉了低收入农户的帽子,成为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

旅游带动农家乐,农家乐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前杨村最大的农家乐——四合院农家乐去年的营业收入达40万元,收购本村农产品将近20万元,雇佣低收入农户4人,发放工资6万余元。前杨村村长曾统计,摆摊买卖农副产品的大小摊位达100多个,低收入农户比例占40%左右,红枫节的周末,每天总交易额达10万元,平均每个摊位收入1000元。杨分酒是村内的低收入农户,其母亲和妻子都身体不好,家庭重担就在他一人身上。旅游扶贫工程开展以后,杨分酒摆摊贩卖生姜茶、番薯、红豆、红萝卜等农特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去年农副产品销售额达2万元,再也不愁吃穿了。

四、健全网络平台,打通乡村旅游营销渠道

前杨村通过构建电商“生态圈”,健全旅游网络平台,将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为传统农村和农民打造一个可以信赖、值得依靠的现代化科技平台,把优质景点、农家乐、土特产、来料加工产品等资源推向市场。依托乡途网采集了全村的农家乐、乡村景点风貌、人文环境、服务设施、特色美食等基础信息,并整合进APP和微信公众号,为网民提供准确、便捷的查询系统。加强和乡途网、携程网、驴妈妈网等知名旅游推广网站合作,推广旅游景点、农家乐、农副产品。同时,该村建设了电商服务点,打通电商进村的最后一公里,把电商服务点打造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枢纽,发动农户网上创业,帮助低收入农户免费开网店。

前杨村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开展全方位营销,达到了以小博大、以轻博重的旅游营销效果。首先是加强传统营销。举办“四季乡村”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宣传队伍,借助异地天台商会力量,深入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推介。加强与传统媒体合作,举办主题活动,如联合浙江日报集团举办了采风活动,40多名浙报签约摄影师齐聚一堂,拍摄特色照片500余张,此外还开展了美文大赛、微博大赛等,近一年来通过传统媒体宣传南黄古道的相关稿件达200余篇。其次是推广新型营销。发挥移动媒介传播便捷、扩散迅速的优势,加强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兴媒介的营销推广力度,实现立体推广。目前,微信公众平台的目前关注人数达到5000多人,推送精品信息1260条,去年红枫节期间发表微信宣传稿30余篇,转载量逾2.5万次。同时,探索个性营销。依托乡途网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游客所在地、职业、兴趣、爱好、家庭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摒弃盲目推送,向游客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提高针对性。同时,根据数据分析推送有效信息,让游客避开高峰期,减少发生交通拥堵、床位不够等问题,个性营销开展以来,游客满意度提升86%。

五、整合要素资源,夯实旅游扶贫保障基础

开展组团帮扶,实现精准扶贫。通过工作逐级下沉,在前杨村派驻了“第一书记”,整合驻村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平安指导员等组成扶贫帮扶团,开展“抱团作战”。帮扶团对贫困户进行网格化摸底,重点是摸排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农户状况,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并建档立卡。通过一对一帮扶,健全“一户一策一干部”机制,提高帮扶精准度,做到每户低收入农户有人结对,每户一本台账、一套帮扶措施。帮扶团将尚有发展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作为重点扶贫对象,整合各部门扶贫和涉农资源,进行一对一“造血”帮扶,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家乐、技术培训、等措施进行针对性扶持。目前,村内45户低收入农户都制定了脱贫计划,其中,扶持23人种植生姜、番薯等本村特色农产品,安排12人到农家乐就业,4人到停车场及景区维持秩序。

加大制度建设,规范旅游扶贫。在县、乡旅游委和扶贫办的指导下,前杨村建立旅游办,专门负责村内的旅游扶贫工程。县、乡、村三级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扶贫工程,县农商行发放“丰收爱心卡”,对低收入农户进行贷款和贴息。通过与浙江农林大学和科技学院等院校合作,提升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重点针对特色产业种植户和农家乐经营户开展培训。健全农家乐行业规章制度,建立乡村旅游的评价标准和管理体系,对旅游项目进行规范化建设,对环境治理标准和旅游安全标准加强监督并明确工作要求和责任,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升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设施、安全保障、接待条件、卫生状况、接待能力等接待服务标准。

下一步,前杨村将进一步明确重点,吸引乡贤回归投资,提升乡村旅游景点档次,将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电子商务有机结合,推进旅游扶贫工程深入开展。

一是进一步明确旅游扶贫发展方向。 坚持“四不唯,四重”原则,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即不唯第一,重唯一,追求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不唯产量,重产值,前杨村田地有限,将努力走精品农业之路,重在提高农副产品价值;不唯生产,重生态,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之路,继续开展五水共治、清洁家园、植树造林工作;不唯人口,重人文,该村在人口外迁的同时要实现人文崛起,除了以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人外,还要挖掘人文积淀,开发好古村大文化、土文化、新文化。

二是进一步推动旅游项目多样化发展。 牵头周边村庄对现有景点进行升级,建设莲花梯田、千亩金山,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打造梯田花海,助推特色生态游,开发多种旅游项目。一方面,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继续做强做大敏寮的杨梅采摘游,并开发枇杷、桔子等采摘游基地,让游客体验动手采摘的乐趣,增强参与互动性,形成“春采枇杷、夏摘杨梅、秋品桔子、冬挖生姜”的旅游格局。另一方面,依托森林覆盖率高和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以乡农业协会和农家乐等为平台,推广传统健康食品。构建农村休闲养生基地,打造养生、文化、旅游密切融合的品牌产品,探索养生旅游之路,发展高层次民宿经济。

三是进一步推动旅游扶贫多元化投资。 当前,前杨村旅游扶贫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部门,但是仅凭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前杨村有2/3人口在外经商,下一步,将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收各类资本投资。出台土地租赁、承包和创业优惠政策,吸引乡贤回归家乡开展旅游扶贫。定期组织经济发展论坛,介绍家乡经济发展思路,推介旅游投资项目,加深与在外乡贤的联络联谊,推动资金回归、项目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