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台:县域城市挑战全域旅游目的地

06.12.2015  20:10

  一个门票只有10元的5A级景区,在“门票经济”之风盛行的当下旅游业,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5A创建从来都是老故事,加A不加价,让天台县的天台山景区闯出了名气。与它往日的盛名相比,今日天台旅游正在利用其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举全县之力兴旅,并提出了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无论是西子湖畔的浙江杭州、吴侬软语的江苏苏州,还是古城古韵的云南丽江,国内众多旅游目的地正在从文化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与这些名气响亮、旅游业繁荣的知名目的地相比,一个县域城市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又是怎样的一种实践呢?

  法雨天花 古刹古塔伴小城

  雨后初霁,在山间恣意流动的云雾笼罩中,天台县开始了新的一天。距离上次到访天台已经过去了两年,这座偏安浙东一隅的县城,已经从不为人所熟知到拥有了第一家5A级景区。

  “这座城市到处都是你在别处看不到的风景。”从北京抵达天台后的第二天清晨,北京人万薇在晨跑中,古朴的茶馆、田间种植的白菜、啃食青草的牛,与她一一邂逅,笼罩在北京居民身上的雾霾一扫而光。

  走进新晋5A级景区的天台山,在城市雾霾中枯萎的身心似乎都在湿润的森林中苏醒过来。在这里,相遇天人合一的古刹,相遇唐诗中的山水,相遇精致的中式生活美学。

  天台山景区包含18个子景区,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已有1400年左右历史的国清寺。参天古木倒映在碧绿的山涧中,眼见满院的翠竹、古树被一道黄色的照壁围住,照壁上书4个遒劲的大字“隋代古刹”,便知已到国清寺。

  未进山门之前,一座高耸入云的古塔就映入眼帘,这便是隋塔。从山门到寺庙,需要步行几分钟,沿路有大片当地僧人耕种的农田,沿着一条别致的木栈道漫步,可以观赏到秋日田园、稻谷生长之景。

  因为“天台宗”崇尚知行结合,以“江南十刹”而闻名于世的国清寺,有自己独特的修行方式,当地僧人在打坐念经的同时也要下地劳作,顺应自然规律耕种收割, 亲手制作寺内的各种石器,将生活也作为修行中的一项内容。

  作为天台山景区的另一子景区,在厚厚的唐诗中,石梁景区的地位不可小觑。走在李白、王安石等数百位诗人曾走过的山路上,在风中飘零的黄叶中找寻诗中的山水,古时的山水未曾改变,可天台县的生活之美更打动人心。

  在这条“唐诗之路”的精华段,最美莫过于两水夹径处的茶室品茗、听瀑,露台置于山水之中,幽幽深潭倒映着碧绿的山谷,几缕云雾茶的茶香萦绕不散,溪水的叮咚、清脆的鸟鸣不绝于耳。人们偶尔带上功夫茶茶具,随意在瀑布边找块大石席地而坐,直接取用石梁飞瀑的山泉水煮茶,闲看水开、云起、花落。那种生活正是孔子曾向往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主客共享 寻觅原乡山川

  每一位清洁工都会说“您好、谢谢”等礼貌用语……全县兴旅并不仅停留在口号上,在天台的各个景区,全域旅游概念不仅落实到景区掌舵手身上,更是努力实现在景区一草一木,甚至一名清洁工身上。

  今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该文件中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将于2016年公布。

  成功创建5A级景区后,天台县的下一个目标正是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记者了解到,目前天台县已经提交申请,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各项创建工作也正在开展。

  天台县把旅游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为此,天台县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旅游领导体制,成立了天台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县长担任书记,专职分管旅游的县委常委担任主任,在各乡镇(街道)成立旅游委,由党委书记担任主任,旅游景区所在乡镇、街道配备专职分管旅游的副职,其他乡镇(街道)明确分管领导,并明确将各乡镇(街道)旅游工作纳入考核项目。

  5A创建的微信群持续活跃一年多后,在5A创建成功后依然发挥效用。天台县委常委、县旅发委主任余昌杰告诉记者,通过微信群,发现问题及时落实到相关负责人,保证了问题的有效解决,这一工作机制也加快了行政效率。

  “和工业产品一样,旅游产品也有‘生命周期’,需要不断更新换代,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后5A时代,天台旅游要以全域化旅游发展为目标,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环境,提升本地人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也将改变景区周边商户的经营理念,促进全民的服务素质和服务理念大幅度提升。”余昌杰说,5A创建成功,是天台旅游一个新的起点,如何提升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今后的路还很长。

  后发建设 全域旅游没有标准答案

  故去的文化不会消逝,文化复兴却也不易。这座小城所“流淌”出的生活方式,正显露雏形。天台全域旅游建设蓝图已出,然而全域旅游建设没有标准答案,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径,并获得市场欢迎,值得期待。

  在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吴必虎看来,全域旅游目的地不依赖传统的景区,不以观光为唯一目的,到处都是滞留点,随时都能成行。同时,旅游体验就是旅游的中心,打破门票经济。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和景区一定要深入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解决产业和生活方式的矛盾。如果还停留在景区建设层面,目的地容易处于竞争劣势的地位。

  在欧洲、北美等经济发达的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已经成为现实。在我国,目前全域旅游尚属于起步阶段,这一理念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当地经济基础条件有较高要求。在整体环境的营造方面,天台的做法是:“城市围绕旅游搞配套,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打造最美景观公路,农业围绕旅游调结构,‘一乡一品一节’,挖掘乡土文化。

  全域旅游目的地既有先天条件,也需要后天建设。创意,是多位专家眼中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天台山将深挖‘佛宗道源’的文化内涵,通过创意景区,构建成线成片的宗教旅游项目布局,打造真正的心灵瑜伽园。同时,大力挖掘、整理、展示‘唐诗之路’文化、禅修文化,对山水观光景区进行艺术化构建,打造‘风景中的艺术,艺术中的风景’,提高文创水平,完善营造良好的文化空间氛围。”余昌杰说。

  不过,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规划所所长马晓龙此前指出,对于全域旅游建设,政府要正确认识全域旅游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打包几个景区,而是涵盖区域范围内的整体软硬件环境,考验着整体的公共服务能力。其次,政府也需清醒地认识到当地旅游发展所处的阶段、地方综合实力,不能脱离地方实际搞建设,否则很容易做成“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