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出口水产品企业增强自律成当务之急

11.09.2015  10:07
  本报大连讯(记者张恒)注水、原料腐败、缺斤少两……出口产品中存在一点瑕疵,就可能对企业造成巨大伤害,而大连出口食品加工近年来遭遇“退单”的产品中,57%是企业“自律”问题,出口水产品退单量比五年前增加了6倍。这是记者从“构建安全健康食品产品链暨互联网+食品产业发展论坛”上获悉的。
  出席该论坛的大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欧阳昌俊向记者介绍说,大连地区的出口食品加工企业在近三年来通报退运的数量明显增加。以出口水产品为例,和2009年相比,2014年出口水产品遭遇通报退运的批次数量增加了6倍多。综合看来,目前导致“退单”的原因中,半数以上是企业的“小动作”,如污秽腐败、净重不合格、人为注水等情况,占退运总批次的57%。这些问题显然是企业不自律造成的。
  欧阳昌俊对记者说,从近几年出口食品通报退运的情况来看,自2010年以来大连地区通报退运的频次大大增加,这固然有一些出口产品被检出质量问题的原因,但同时也反映出进口国的需求下降,对产品质量监管更加严格。贸易性技术壁垒的出台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出口难度,通报退运也使一些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欧阳昌俊建议大连出口食品加工应该形成龙头带动、产业聚集、圈区管理格局;大连地区还可根据现有企业分布和行政区划分,建设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示范园区。另外,政府要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为园区企业提供统一标准的公共服务,如检验检疫公共服务平台、电商平台、仓储物流(冷链物流)、污水处理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