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大运河国内外共演出131场 遇见全球16万名观众

31.01.2018  15:41

  水,静静地流淌,在人类文明的版图上开辟出江河湖海;大运河,联通着水与人的距离,勾勒出千年赓续的文化命脉。如今,淡去漕运功能的大运河,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并通过崭新的艺术形式,传唱起古与今、中与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大运河(浙江)文化带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大运河(浙江)文化带、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扬迈进新时代。

  1月30日,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剧组成员与国内相关专家齐聚杭州进行圆桌会谈,带我们共同走进大运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内首部文化遗产传播剧《遇见大运河》,感受她一路舞来的感人细节,触摸她以剧为媒搭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反思她在文化走出去时如何直抵民心、引发共鸣。

  《遇见大运河》舞出国门,彰显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舞动运河,用文化勾连世界

  “在创作过程中,我遇见了大运河,冥冥之中感到她赋予了我一份使命——对传承发展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使命。” 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遇见大运河》导演崔巍说。

  一周前,《遇见大运河》剧组来到文明古国希腊,当地时间1月23日晚8时,在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希腊寰宇文化中心剧场,《遇见大运河》成功上演,全场反应热烈,淡水文明与海洋文明碰撞出灿烂火花。

  “这是一部历史深厚、思想深邃、表演优秀的作品,是中国故事也是世界语言,展现了人类共同的思考。” 当晚,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大使邹肖力,这位来自杭州、在大运河边成长起来的大使强烈感受到来自文化认同的自豪与自信。

  顺着崔巍的思绪,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博导欧建平想到了《遇见大运河》在巴黎上演期间,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院著名汉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丹尼尔勒·叶利世研究员的一段评价:“杭州歌剧舞剧院的舞者们一登上巴黎议会宫的大舞台,他们的张力、才气和掌控动作的活力便立即征服了全体观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或悲壮或幸福的画面,塑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中国民众形象。

  欧建平所长称赞,《遇见大运河》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她实现了两个“跨界”。在舞蹈艺术上,她跨出舞蹈本身不能说话的固有形式,舞之蹈之,又歌之言之,让舞蹈艺术更具张力、更有感染力;在文化传播上,她跨出国界,将中国千年文明里最闪耀的运河名片,带出国门,用相通的舞蹈语言、文化符号,与世界各国文明对话。

  文化自信,引发内心共鸣

  舞台上,演员们猛地一扭头,一转身,汗水就一串串抛向了半空中,虽然演了上百场,可每一场他们都拼尽全力。自2014年5月首演以来,《遇见大运河》踏遍运河沿线的六省两市(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又踏出国门,在国内外共演出131场,遇见16万名观众。

  “这是一部不朽之作。”在圆桌会议上,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难掩内心感慨。他说,这部艺术作品将运河的千年文明浓缩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既讲述古代文明,更诉说现代生活,她不是专为懂舞蹈的人而演,而是走进百姓内心深处,她舞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真实反映了中国人民热爱文明、呵护自然的悠久传统。

  《遇见大运河》艺术总监肖加说,在这一舞蹈剧场里,我们用一滴水贯穿古今,凝结成古老文明与现代的激烈碰撞。这一滴水,带着我们看到运河两岸经济、政治文化的兴衰枯荣,男女主角的相知相爱相恋,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今社会与文化遗产保护间的相互依存。

  剧中男主角扮演者曾凯说,通过民工们在开凿大运河时丧生的悲惨命运、由大运河供给得以繁盛铺张的中国宫廷、来自公元八世纪盛唐的美丽画卷、杨贵妃的雍容华贵等一个个中国元素与符号,勾连起古代与当下,串联起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中希时报总编辑杨少波表示,《遇见大运河》是一部艺术创新之作,不仅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风貌,而且强烈地表达了对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它不仅是一次宏大的文化遗产传播行动,更是对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的一次综合提取、展现与全新表达。

  他们一路巡演,一路传播,一路遇见,一路感动,让《遇见大运河》不仅仅是一部舞台剧,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主任姜师立,见证着《遇见大运河》从艰难起步到享誉中外的每一个坚实足迹。他认为,《大运河》将中国千年运河文明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是一次艺术领域的文化创新,而且潜移默化转化为人们保护、传承运河文化的自觉行为。“我认为,是时候通过立法来保护大运河了,可通过成立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对大运河文化进行梳理、挖掘、开发、重塑和传播,推动运河学的兴起,持续促进运河基础研究,让遗产资源的整体文化、社会、经济效益全面凸显。


文化边走边唱 化作依恋与记忆
  《遇见大运河》创排至今,6年来钱报记者一路关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