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齐聚纪念“一个不能被忘却的人”

17.05.2018  13:01

  昨日,全中国几乎所有昆剧院团的院团长都齐聚杭州,为的是纪念“一个不能被忘却的人”——他叫朱国樑。今年,是先生诞辰115周年。在经典的昆剧《十五贯》里,你也许会记住周传瑛扮演的况钟,王传淞扮演的娄阿鼠,但很有可能忽略了一个刚愎自用的知县角色“过于执”,他的扮演者正是朱国樑。当年也正是他,收留了周传瑛、王传淞这些“”字辈的昆曲大师,这才有了1956年5月18日,浙昆晋京演出《十五贯》大获成功,《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保留了昆剧最后的火种。

  了解浙昆历史的人都知道,1955年,浙昆是在原民间戏班“国风苏昆剧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浙昆“”字辈的老团长汪世瑜回忆,起初“国风(凤)”团,其实就是由朱国樑和张凤云两个人名字里各取了一个字命名的。

  86岁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原副院长钮骠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的侵华战争,让原本在上海滩颇有影响的、由“”字辈师兄弟组成的“仙霓社”“新乐府”昆曲班被迫解散。大家走投无路,改行转业,于是王传淞、周传瑛等人便投奔到了“国风”。彼时,“国风”还是一个苏剧团,是朱国樑一手把苏滩发展成了苏剧,但惜才的朱国樑还是把这些昆剧演员全部收留。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大家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国风”也成为“亦苏亦昆”的剧团,这也才有了后来《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后话。

  “从苏剧团改成苏昆团,再改成昆苏团,最后变成昆剧团,朱国樑先生的气度真是了不起。”钮骠评价说,正是朱国樑宽广的胸怀,让昆剧的星星之火再度燎原。王传淞的儿子王世瑶表示,他父亲在1987年写的回忆录里,记着这样两句话:“王传淞:你把我们请来了,昆剧总算传了下去。朱国樑答:你们来了,丰富了苏剧,使这个剧种保留发展起来。

  “昆剧能有今天,有国樑爹爹的一份功劳。”“”字辈老演员龚世葵说。《十五贯》北京演出大获成功回杭之后,省里给安排了新团部。“大家都欢天喜地搬新屋,但是国樑爹爹却很低调,只住在传达室门口的一间屋子里。”汪世瑜透露,当时《十五贯》之后演员的工资大幅度提升,“可是他作为一个有功之臣,竟然没第一个想到自己,而是先把周传瑛、王传淞、张娴的工资给提了。

  已经退休的张世铮用“知识渊博、宽容待人、济困扶贫、两袖清风”来形容朱国樑。“他对投奔他的人都极力挽留。可以说没有他也没有后来的演员张世铮了,我这辈子就只能当农民了。”张世铮依然还记得1952年他父母去世,他来投奔“国风”。“当时留人需要团委会讨论通过,结果开会决议不留我,当时我就哭了。”朱国樑得知后,竟然为了这个非亲非故的少年奔走,最终让他留在了团里。

  “他在传达室边上的房间,只有一张简单的单人床,除了五斗橱和床头柜,啥也没有,真是两袖清风。”张世铮说。还有著名的闺门旦沈世华,依然记得朱国樑对她的照顾。“我爸爸和朱国樑先生是邻居,到了团里学戏后,听说我怕蚊子,他就把他唯一的蚊帐给了我。

  于是就在前一晚,浙昆在胜利剧院举行纪念朱国樑演出上,出现了让人泪目的一幕场景——朱世莲、俞康、龚世葵、王世瑶、王世菊、张世铮、郑世菁、周世瑞、沈世华、汪世瑜……几乎在世的浙昆“世字辈”老艺术家都走上舞台。到场年龄最大的朱世莲86岁,也是朱国樑的二女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退出舞台多年,即便如汪世瑜先生,也已不在舞台上彩扮。但是大家还是亲切地再喊他一声:国樑爹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