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人造访大山帮助倪金祥 众筹资金已近7万

10.11.2014  10:54

  大山深处废弃村庄里,“野人”倪金祥独居10年。报道之后,这个现代版“杭州鲁滨逊”的故事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不少人被他十年独居深山的境遇,以及朴实、坚韧、勤劳、诚信的品质而打动,他们想实地探访、考察,看望倪金祥本人,也希望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经过商量,第一支探访队伍形成了。11月7日,探访队伍来到大山里。

  翻山越岭而来的那根时断时连的电路下面,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顺着这条电路和山路,一群人走来,满满的都是真诚和热情。  倪金祥门前的那个小平地在近10年内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多人,他本人也没有在一天内说过这么多话。

  探访的人们惊呆了,这样的环境,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人坚持了十年。

  第一批热心人赶赴蓬里

  第一支探访队伍“队员”有建筑设计师,有掌握广阔农产品销路的行家,有退休的“老杭州”,也有年轻的养殖专家——11月7日中午11点,大家分乘4辆车在富阳常安镇集合。

  9个人,彼此都是初次见面,不仅没有陌生感,反而像是相熟多年的老朋友。11点20分左右,考虑到路况,大家在景山村重新“装车”:小汽车被弃用,越野车派上了用场,9个人坐上两辆SUV,开始提心吊胆地走山路。一个个急转弯,一个个陡坡,惊呼声此起彼伏。  “怎么还没到?还要走?”到达石岩头村时,从金华赶来的胡先生首先沉不住气了,“走路?还要四五十分钟?”他觉得石岩头就已经足够偏僻了,没想到蓬里竟然还要往山里再行进近1小时。

  轻装上阵,3男6女不久就彻底隐入了大山之中。山上有浓雾,山谷有清泉,不经意间还能看到一树红透的野柿子。森林的新鲜感并没能完全驱逐爬山的疲惫,喘息声越来越重……

  “鲍记者,你脚下小心啊。”走到半路,山林里突然响起一声提醒,抬头一看,倪金祥腰系一把柴刀出现在山梁的那一边——他来迎接我们了。

  倪金祥对每个人都说了声谢谢,然后快步绕到前面带路。“你看,那里有房子。”马女士的状态很好,她一眼瞧见了隐藏在杉木、毛竹、板栗树的房屋一角——这里就是蓬里了。

  高人把脉,受益匪浅

  这一次的会面,注定会让倪金祥终身难忘,他第一次听到十年来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

  这一天没有出太阳,山风吹来,有些阴冷。门前空地上依然放着那张风吹日晒多年的八仙桌,门洞里依然有犬吠。一切都和几天前钱报记者上山时一样,唯一的不同是,房子西南角百米远处的野柿子已经掉落不少。

  从屋外到门内,从房前空地到三面山坡,没有人不惊讶——这样的条件,几乎完全封闭的环境,对考察队员来说,不要说10年,哪怕是10天都是一种坚持和折磨。

  “你靠什么还清了十多万元的亲朋借款?”马女士的主业是建筑设计,她总是微笑着,让人觉得世界只有快乐。她一直没有明白一个问题:一个人住在蓬里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当生活都成为沉重负担时,倪金祥是怎么赚钱的。

  魏巍则是个很有风度的男人,他做建材生意多年,因为朋友众多,所以有多条农产品销路。“很是钦佩倪金祥,尽管你失败了,但你的为人品行让我尊重。”魏先生自称十分看重品德,他觉得单从品德上来说,倪金祥是成功的。“但从你的养殖结果来看并不好,重新起步前必须总结好教训,找出问题根源。”

  在倪金祥断断续续地介绍下,我们知道他现在的年收入构成:茶叶1万元,冬笋0.5万元,野果0.3万元。“一年将近2万元是比较固定的,除了这个还能抓些石鸡卖,蝮蛇更值钱,1500元/斤。”他说如果不算成本,一年大概有2.5万元。“石鸡的效益蛮好的,我本想围溪养殖的。”

  “你的失败就在于你想法过多,精力不集中。”刘先生讲话很直接,他说正是因为倪金祥的产业太多,所以才导致了失败。“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又是毛竹,又是茶叶,还要摘野果抓蝮蛇,甚至设想养石鸡,最后一定是什么都没法成功。”他建议倪先生放开一切,先专心养好黄牛。

  从金华奔赴百公里赶来的胡先生是个奶牛养殖专家,他的牛奶定点供销多个牛奶加工厂。“我觉得两个问题很关键:一个是过冬饲料,一个是近亲繁殖。”胡先生觉得道路因素限制了黄牛群的过冬规模,种牛不更新有可能会带来近亲繁殖并造成黄牛的身体机能及抵抗力下降。“2008年最后一批黄牛被冻死,十有八九和这两个因素有关。”

  一语点醒!倪金祥有点回过神来——这样的“把脉”让他受益匪浅,原来养殖成功的高人和失败的“野人”之间仅仅一步之遥。

  众筹资助金已近7万元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实地探访、考察的队员心里也有了谱——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状态下首先要做的是恢复倪金祥的信心,而信心的最好载体是东山再起的机会。

  “先要帮助他渡过难关,投资、合作可能是几年后的事情。”胡先生已退休多年,他发出一个提议:先统计好有意愿帮助倪金祥的人数,然后大家各自量力拿出一部分资助。“能筹到10万则好,买黄牛先养;如果不行,则可以分阶段进行。”

  沈先生不仅同意胡先生的想法,他还有一个建议:申请一个微信公众号,把关注蓬里、关注无人村、关心倪金祥的人都集中起来,发动起来,让力量聚合,让爱心延展。

  一场不求任何回报的资金众筹开始展开……

  截至昨晚钱江晚报记者发稿,已经有21人确定要出手相助,总善款意向额度已经接近7万元。

  “这些钱,我一定会还,我也会永远记得帮助我的人。山上的茶叶、冬笋,也包括将来放养的黄牛不仅仅是我的,也是大家的。”倪金祥承诺。

  蓬里,第一次与希望如此接近。(记者 鲍亚飞 通讯员 张玲玲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