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为何难过“毕业关”

24.06.2016  10:23

受社会因素影响及政策推动 在校创业大学生越来越多

可让人尴尬的是9成以上毕业时不再继续创业

如今,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越来越多,尤其在浙江,各级政府在大学生创业创新上的政策红利不断,直接推动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不过,一个有些尴尬的现实是,大学期间的创业就像谈恋爱一样,绝大部分毕业就“分手”。近日,记者采访了浙江不少高校十多个毕业班的600多名应届生,选择就业的比例高达64.5%,选择创业的只有2.83%。受访的人中,45%在大学期间是有创业经历的,也就是说,毕业之后,93.7%曾经创业的大学生选择放弃继续创业,创业“死亡率”非常高。

为什么放弃?连日来,记者走近他们,采访了近百个曾经的创业团队负责人或成员,调查他们放弃的原因,寻找问题背后的解决办法。

毕业就和创业说“分手

大学生创业者9成以上毕业后不再继续创业

没有创业经历,不要说自己读过大学”,这股风就像“没有谈过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一样,近年来在杭城大学间愈刮愈烈。在这股风的影响下,创业成了不少大学生证明自己能力的第一选择。

近期,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做了一次《在杭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社会调查,覆盖95%的本科院校和63%的高职高专类院校。调查显示,有40%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

想创业或已在创业的大学生非常多,不过令人尴尬的是,“大学生创业”走的路和“大学生恋爱”一样,多数一毕业就说“再见”了。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1202班有40个人,其中23人选择了就业,只有1人选择毕业后继续创业,比例只有2.5%。而这个班级中,原本有18人在大学期间创过业。

为什么毕业就放弃创业?“原因各不一样吧,可能大学期间创业,也只是为了积累一定的经验,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采访时,很多学生这样说。

在记者采访的十多个高校毕业班600多名应届生中,387人选择毕业后就业,选择继续创业的只有17人。而这600多名应届生中,有270人是有创业经历的,也就是说,只有6.3%坚持下来了。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极少。大学期间创业的人,毕业后差不多9成以上都不会继续,一个班级能有一两个继续创业的已经很不错了。”浙江工商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杨宇珂说的,和记者调查来的数据相差不多。杨宇珂也是一个创业者,也是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后仍坚持创业的。他还有一个身份:浙江省创客服务协会副秘书长,主要服务高校创业者。

杨宇珂是从大二开始走上创业路的,“有失败过。在这个过程中也接触过其他很多创业者,失败的居多,原因不外乎创业团队不和、项目本身问题、创业者自己定位问题,有些原因是同时存在的。

记者采访了近百名有过创业经历的应届生,他们基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创业。毕业之后,55%主要因为项目因素导致创业终结,33%主要是因为团队成员散伙终结,12%主要是因为个人因素选择放弃。

主观原因和客观限制 让大学生创业过不了毕业关

主观原因A

创业项目过于同质化 “学校型”项目居多很难走向市场

在受访的有过创业经历的应届生中,大多数放弃的原因是项目本身有问题。简单来说,创业项目大众化、单一和仅围绕“大学生”做项目,缺乏创新能力。

电商,是如今大学生创业的首选方向。《在杭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显示,在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类别中,电子商务类在问卷所列的10大类项目中占比80%以上,网络基础、IT技术服务、智能硬件、医疗健康等科技型创业项目占比均在10%以下。

王宇光是树人大学创业联盟的负责人,目前他的团队有9个人。包括他的团队在内,创业联盟现有4个团队,“大家都是做电商,通过淘宝卖东西,很多团队毕业就换人,有的甚至没有毕业就不再做了。”他说,同质化严重很难把规模扩大,“生存都难,后来我们的团队专门做速卖通,效果还好一点,一个月的营业额有5万美元。

为何扎堆电商?“其实就相当于以前的摆地摊,只不过现在将商品放到网上去卖,但大学生要想竞争过专业做电商的很难。”杨宇珂说。

在接触了上千个创业项目和一些创业者后,杨宇珂发现,大学生创业项目不仅同质化严重,而且很多项目只围绕着“大学生”转,“这样的项目,毕业之后就玩不转了。

小宁是下沙某高校的应届生,她和她的团队原本有两个项目,不过毕业后项目就流产了。“很多大学生都是靠家里的生活费过日子,不少东西大家可以互相利用,所以我们开了一个平台,方便大学生之间资源互换。另外一个项目是服务大学生点外卖的。”小宁介绍。

小宁说,毕业前,她和团队都想过继续做下去,“在学校期间,我们每个月虽然能赚五六万元,但平均到团队的每个人身上就很少了,还不如毕业后去工作。也想着做大,不再局限于下沙那几个特定的学校。

不过,真正想把项目做大时,问题接踵而至,最主要的是没有人愿意出钱,“原因很简单,走出校园,我们的项目根本没竞争力,不说饿了么、百度外卖这些,二手置换的平台也非常多。所以,我们最后不得不把项目低价转卖给了其他在校生。

像小宁这样的情况,在大学生创业者间很普遍,差不多有55%的项目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毕业后终结。在校创业成本很低,有寝室、有学生资源,但“学校型”的创业项目,只能在学校的“温床”下发展,真正走出校园,无论是资金还有竞争力,对这些毕业生来说都是一堵难以逾越的墙。

相关阅读:

项目出校园就得从“零”开始 怎么解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叶锡挺 文 范跃新 制图        编辑:余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