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自办学术论坛畅谈“公共价值”

16.12.2015  06:02

  中新浙江网12月14日电(记者 江耘 通讯员 张东)“老师,现场座位有些少,观众互动时间短,我们想问问题但没有机会。另外,台上选手展示的时间也很有限嘛,有一个选手没展示完时间就已经到了。这对于我们,对于选手都是一个遗憾。”12月13日,记者在一场学生活动现场,听到了这样一番问话。

  学生们抱怨的可不是什么文娱节目,而是一场大学生自己办的学术论坛——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2年来,这个由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和研究生会牵头发起的一个活动,至今已发展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深受喜爱的一个学术活动品牌,并逐渐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

  突出“论坛”,让选题更接“地气”

  从准备之初,组织者就要求活动要突出“论坛”形式,做到形成有争辩、有碰撞的理性思维;突出“学术性”,话题的选择要有热度和深度,要与当下的生活现状结合起来,更亲民。公管学院党委书记周绍志说:“学生做学问也要有担当,不只做思想者,更要做行动者。从小的领域做起,要不断发扬正能量,不断进步学会担当。”在这样的要求之下,一个多月时间,就收到了论文30多篇。

  主论坛上,无论是在“互联网+”的大时代下引发的创业思考,还是当下众多人面临的住房难问题,又或者是“众筹会”这个新名词的引进,这些都让在场的同学们产生了很大的共鸣。“限行、限牌”和民间信仰更是把论坛的学术讨论氛围推向了高潮,同学的认真倾听、犀利提问,选手的仔细思考、精彩回答获得了阵阵掌声。

  参赛者邹伟同学坦言:“今年与去年相比,进步空间非常大。一方面从论文的数量来看,比去年增加很多,而且质量也较高。另一方面,学生会的组织等方面也比去年有了更大的进步。”

  最终,《政府与市场中的青年互联网创业机制研究》、《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居住与就业、基础设施空间失配问题研究》、《公益众筹会、公共服务与社区治理》、《“限”计“限”策:限牌限行政策社会反响计实施效果研究》和《现代化背景下的民间信仰、公共空间与乡村治理》被推选为一等奖论文。

  评委老师、社会工作系严霄云博士评价道:“此次比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间信仰的调研基于民间实情。乡村发展很快,深入基层值得我们去实践和关注。”

  化整为零,让学生各取所需

  除了主会场,五场不同内容的分论坛由同学自行组织开展。每个会场设有一个老师进行点评。形式有别于主论坛,每个分论坛把优秀的获奖论文按照研究主题分类,进行“政府法治与政府成本”、“公共危机与公共政策”、“社会、社区组织与社会工作”、“乡村建设及其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及其经济社会发展”五个主题进行探讨。

  与主论坛不同,分论坛有专业老师的详细点评。无论是从题目的拟定、摘要、关键词的选取或者是调研的方法、论文的切入点、现实意义等方面,点评老师都给出了中肯的意见。

  “一方面老师对我的点评,让我看到了自己论文的一些不足之处,这对我以后的学术研究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其他选手的一些论文对我也有很大启发。个人的视角总是不够完善,而他们的观点可以弥补这个不足。这是我参与论坛最大的收获。”

  “每件事情背后我们都有收获,我们跟着老师、学姐、学长学习经验,带着新的干事一起工作锻炼。”论坛的成功对于组织者来说,也是一种收获:“我们得到的锻炼不仅仅是一个活动的准备,更多的是考虑到活动的完整性以及应变能力。最终,我们收获的是一份责任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