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让吉剧再热起来

25.09.2015  10:10

  一连串炫目的翻跟头开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剧情和高亢婉转的唱腔,让台下观众沉浸在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故事中。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专门创排的大型吉剧《关东草》近日在长春精彩上演。而以其为代表的优秀剧目,也带火了继去年后今年再度推出的吉剧演出周。

  出台新政策、打出组合拳

  “吉剧要振兴,必须有剧拍!”在《关东草》排练场地,国家一级导演、文华导演奖等多项重量级奖项获得者,76岁的该剧导演刘富英说,吉剧振兴、剧种建设、人才培养都要以剧目生产为根基。

  吉剧1959年在周恩来总理推动下创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吉剧开始面临经费不足、人才匮乏、剧目生产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在政策激励下,吉剧等戏曲传承发展振兴有望迎来发展的春天。实际上,近年来,吉林省支持吉剧发展打出了组合拳,早在2007年,吉林省政府主持召开“振兴吉剧动员大会”,3个多月后,《一夜皇妃》等4部戏重现舞台。2013年,“吉剧振兴工程”启动,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2014年投入达13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吉林省各级文艺院团积极行动起来。目前,包括首批6个吉剧创作生产基地在内,全省有近20个团体积极投入吉剧创作。继承老剧目、创排新剧目、移植有影响的优秀剧目,吉剧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桃李梅》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站醒台》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焦裕禄》在吉林省内外巡演百余场;“吉林省2014年吉剧优秀剧目汇演”成功举办,涌现出10部高质量的大戏、15部吉剧小戏……

  以戏带人、以老带新

  “女主角秋菊的扮演者是新人,大师兄、二师兄扮演者以前是群众演员,舞台设计也是由新人担纲。”吉林省戏曲剧院党委书记罗成金介绍,此次创排《关东草》力推新人。

  罗成金介绍,近10年的剧目生产停滞,使吉剧整整缺少了一代人,行当不全、人才断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培养人才。从2007年开始,与吉林艺术学院联合招收两批学员;2014年,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刘杨等11名优秀青年演员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剧目创作中充分挖掘老艺术家、中年演员的能力,返聘退休老艺术家梁学华等。经过几年的努力,孙忠宏、刘杨、张泉利、唐晓凤、刘金等青年演员成为吉剧后起之秀。

  通过以戏带人、以老带新,吉林一批有希望、有潜质的吉剧好苗子茁壮成长:松原的王冰冰、陈喜强、王冬梅,白城的朱伟、赵海燕,梨树的赵丹丹、付庆义,大安的赵加俊,伊通的许文强、张蔷,公主岭的李学文等,成为吉剧舞台新秀。

  多渠道推广吉剧

  “车轱辘菜呀绿莹莹,车轮压不败,马蹄踏不平。冰雪盖不住,春风吹又生。”就像《关东草》中的开场唱词一样,吉剧在这片黑土地上几经沉浮却始终不倒,与观众的支持与喜爱密不可分。

  由于多年没有和观众见面,吉剧观众流失严重,铁杆粉丝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吉剧要振兴,必须把观众请进来。”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说。为了破解观众基础薄弱难题,吉林省文化厅在全省每年安排4000场次送戏下乡演出,提高吉剧、满族新城戏、农安黄龙戏等地方戏曲比例,同时通过省级财政专项演出补贴资金,鼓励省直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加大城区公益演出和低票价惠民演出力度。吉剧还尝试利用名家微博来宣传推介吉剧,通过网络售票、扫码兑换、电子积分、网络团购、大众点评等方式开发演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