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过去,他的诗歌又在西湖边响起

09.08.2018  18:11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对于泰戈尔,中国读者都不会陌生。但泰戈尔究竟是个怎么样的诗人?他又和中国有着什么缘分?就未必每个人都清楚了。

  8月7日晚,在杭州西湖边的南山书屋,译者闻中带着他的新书——最新译本《吉檀迦利》,做客钱报读书会。

  闻中是浙江大学哲学博士,曾于英国吠檀多中心研习印度哲学。和他一起聊聊泰戈尔那些事的,还有诗评家颜炼军。

  从1917年第一次被译成中文开始算起,泰戈尔的诗歌与中国读者相遇已经超过一个世纪。作为泰戈尔的成名作《吉檀迦利》,百年来,冰心、郑振铎、冯唐等等译者,都曾对里面的诗句做出过独特的诠释。

  闻中很尊敬这些译家:“任何一个译本,语言都是非常纯粹、干净的。但是泰戈尔非常高的精神修为,可能许多人没有去了解。这是很多中国文学阅读者不知道的,也是很多翻译家忽略的。

  闻中翻译的《吉檀迦利》,不再留恋于华美的辞藻、缠绵的抒情,在这个新译本里,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泰戈尔出现在我们面前,他不是戴着月桂之冠的田园诗人,而是充满灵性的哲学大师。

  2017年2月开始,闻中以学者身份访问印度,住的地方离泰戈尔故居只隔了一条恒河。在这里,闻中翻译了这部重视泰戈尔精神修为的《吉檀迦利》。

  闻中说,《吉檀迦利》里面的孟加拉诗歌,都是可以唱出来的。诗集名字“吉檀迦利”翻译成中文,意义也是“献歌”。

  1913年,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就说:“当诗刚一写成,还是如鲜花初开的时节,我便把这些诗歌唱给孩子们听,他们聚在一起,学唱这些诗歌。到了七月,在闲暇时间,在雨季即将来临的黄昏,在夜晚的月光沐浴下,孩子们就围坐在露天欢唱这些歌儿。

  仔细读过这个新译本所附的各国作家、翻译家对《吉檀迦利》的评价,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位译者,都强调泰戈尔诗歌是那么地适合诵读、歌唱。

  这次钱报读书会上,就响彻了泰戈尔的诗歌:来到现场的近百名读者同嘉宾一起,陆续读出了闻中所译的《吉檀迦利》——

  “我必须要驶出我的舟船了。我在岸边消磨了太多的时光。

  “在影子追逐光的地方,在初夏雨水来临的季节,站在路旁等候观望,那便是我的快乐。

  “读出声来,也让自己得到疗愈。”闻中回忆起那几个月,在印度“无敌”的高温里,自己奋笔疾书。完成译稿之后,他读出泰戈尔那句预言般的诗句,感慨万分:“你是什么人,我的读者,百年之后读着我的诗?

  在现场,闻中还分享了泰戈尔和西湖的一段缘分。

  原来,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时,也曾来到杭州。当时,诗人徐志摩等一行人曾陪他在西湖各处游览。泰戈尔还即兴写下了一首关于西湖的诗,由徐志摩通过媒体读给了中国读者听:“山站在那儿,高入云中,水在他的脚下,随风飘荡,好像请求他似的,但他高傲地不动。

  快告别的时候,泰戈尔漫步在西湖边,还对徐志摩说:“我真想在湖边买个小屋住上几天啊。

  这次读书会所在的杭州南山书屋,推窗即是西湖。94年过去了,泰戈尔的诗歌,又在西湖边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