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来重出江湖的“袁范版”《梁祝》 气质真的不一样

09.12.2015  10:50

扮演梁山伯的吴凤花在说戏 摄影 严嘉俊

这次只在“黄金一代”越剧演唱会演一场

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中国最火爆的电影是什么吗?不是革命光荣事迹,也不是经典名著,而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袁雪芬饰祝英台,范瑞娟演梁山伯)。

上周一,快报登了《梁祝的人气真是高到没朋友》一稿,并邀请大家讲讲与《梁祝》的故事,结果见报当天,10个小时内收到900多条微信,好多人讲了小时候疯狂追片的故事。

最夸张的是一位项先生,他说那个时候在农村很少有娱乐活动,一本电影一晚上要放四五场,好几个村轮流放。“我记得还是这个时节,天也冷了。有一次放《梁祝》轮到旁边的村庄放映,都已经凌晨一点多钟了,但有人特意跑来叫我去看。我睡得迷迷糊糊,还是爬起来赶过去看。看好回家天都快亮了。现在想起来,都不敢信,这电影会这么火。

没有几只探照灯 电影《梁祝》还真拍不了

现在的人想不通,可当时越剧《梁祝》的确刷新了上亿人的三观。这部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迷倒一大票外国记者的电影,可是倾注了当时好多文艺工作者的心血。

1953年,经中国最高层领导同意,越剧《梁祝》要拍成电影,全本土制作,第一次拍彩色电影,各种没有经验。今年82岁的越剧大家、吕派创造人吕瑞英当时还是小姑娘,被分到角色——演祝英台的丫环银心。“前前后后,拍了8个多月。没有经验啊,开始说是色彩不对,一会偏红一会偏绿,好不容易调好色彩,又发现灯光不行。所有的灯全部用上还是不行,最后是上海特批几只军事用的探照灯过来才拍成。”说起这故事,上海戏剧院的老工作人员也笑,“对对,这几只灯白天拍戏,晚上还要运回去做军事用途。

虽然拍摄设备极为简陋,但电影《梁祝》该有的细节,一点也没有放过。当初的戏服,全部是苏州手巧的绣娘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如果上面有缠金绕银的图案,那金色就是真金丝。祝英台的头饰、挂珠,也是工作人员去市场将一颗颗上好的玉珠淘回来做成的。所以哪怕到了现在,你看当时电影《梁祝》的海报剧照,也会惊叹戏服的华丽和秀美。

没有一起挤挤时间

袁范版《梁祝》估计也排不了

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袁范版《梁祝》之后一直没有再登大舞台,至今已有60多年。两年前,袁雪芬的亲传弟子,“袁派”掌门名家、上海越剧院的方亚芬想重排袁范版《梁祝》,她特邀浙江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当家小生、“范派”衣钵传人的吴凤花一起来完成这部戏。

开始,吴凤花觉得可以。可两人都是名角大咖,实在太忙,两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绍兴,好多困难。“只好抽时间去上海,分段排,然后录像,回来我慢慢研究。”吴凤花说,好在《梁祝》大家都比较熟悉,就这样在“时间挤挤总是有的”的情况下,总算排好了戏。

今年5月,这部由方亚芬、吴凤花主演的“袁范版”《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上海首演,连演三天场场爆满,几近失传的“哭灵”“送兄”两段折子戏重现舞台,看哭了好多人。特别是“送兄”,简直是催泪大杀器,好多大男人看着看着就哭了。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何岚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