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志愿者吴缘为70多位抗战老兵送终

28.11.2014  07:34

吴缘的生活几乎都与老兵有关,图为他看望老兵的场景。 吴缘供图

昨天,吴缘刚从江西赶回杭州,又马不停蹄到富阳市里山镇,为因病去世的抗战老兵何惠齐送终。这已是近两年来,吴缘送走的第70多位老兵。他很担心,寒冬将至,老兵离去的身影会越来越快。

他的生活,几乎都和老兵有关。

比如一周前的17日至20日,他在云南腾冲和龙陵,陪抗战老兵娄仁远和叶增炎祭拜阵亡战友。

23日,去了宁波市宁海县看望因伤住院的老兵祝仁波。

24日,上午陪福建电视台赴萧山拍摄老兵周福康,下午在诸暨采访新发现的老兵张金满。

25日至26日,在江西余干县,陪叶增炎老兵认祖归宗。

今天至后天,他计划赴绍兴走访70名贫困老兵,发放善款。

吴缘粗算了算,一年中他至少有300天在外度过,因为“我们爱老兵网”对省内老兵的关怀有具体指标,“每位老兵每年至少看望四次”。吴缘说,不去不行,“寻访再快也赶不上老兵离去,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我们”。记者 欧阳媛华

原来自己是老兵后代

其实以前,吴缘并不了解这一群体。直到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父亲为飞虎队成员的身份被媒体曝光,吴缘才知道原来自己也是抗日英雄的后代,“我父亲从来没和任何人讲过这段历史,他怕牵连别人……”。

从那时起,吴缘萌生出寻找父辈历史踪迹的想法。

最初,他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搜集老兵资料,请当地志愿者核实老兵身份,“做得缓慢而艰难,责任感却越来越强烈”。父亲病重后,吴缘干脆辞去工作,在家专心照顾父亲,同时也加快搜集老兵资料并开始走访老兵。

很多老兵住在偏远山区。吴缘就和团队成员自掏腰包,去杭州汽车站买票到当地县城,然后坐摩托车去乡镇,实在没有交通工具时,就沿着山路步行,“一天能走访一位老兵就很了不起了”。

不仅如此,志愿者还得面对抗战老兵的不信任。

他们活得很孤独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老兵对抗战的经历讳莫如深,绝不轻易吐露半字。当志愿者拿着档案馆的资料或别人提供的线索,找到老兵家中,老人往往一句“我从没当过兵”,便将人拒于千里之外。

临安市西天目山乡西游村的94岁老兵应凑发,曾让吴缘等人连续“五顾茅庐”。尽管吴缘手上有应老参加黄埔同学会的文字记录,上面也有应老参会的照片,老人就是不承认,一口咬定他们“认错了人”。

直到第五次,吴缘将父亲和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应老,并一再澄清他们行动的目标,老人才慢慢松口。原来,应老是黄埔军校第17期学生,曾在陕西与日军交锋数年。特殊时期因反革命罪,他的一个儿子及4个女儿都读不成书,只能在家务农,生活清苦。

事后应老对吴缘说:“我没跟任何人说过这些经历,包括我的子女。今天你们来确认我抗战老兵的身份,我很激动和开心。

令原本心存芥蒂的老兵开口,并不会给他带去任何成就感,相反,吴缘“感到深深的悲哀”。他难以想象,老兵活得有多么孤独,“连这么光荣的经历都要隐藏得严严实实”。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