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0.11.2015  10: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日前正式发布,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和重大举措,确立了未来发展新理念,描绘了今后五年新蓝图。《建议》多处涉及水利工作,把“水利”列入基础设施网络之首,把防范水资源风险纳入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对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更加凸显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彰显了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建议》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明确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建议》明确“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提出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方面,明确提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阐释“绿色”发展理念中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建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方面,要求“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拓展发展新空间”方面,提出“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提出“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完善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提出“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方面,提出“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重点提高财政、金融、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粮食、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网络安全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

 

建议》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求“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要求“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建议》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议》要求,“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提出“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在“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方面,提出“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方面,提出“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在“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方面,要求“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提出“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在“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方面,要求“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提出“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方面,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出“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建议》提出,要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在“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方面,要求“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完善对外援助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免费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经济政策等方面咨询培训,扩大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防灾减灾、环境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减贫等领域对外合作和援助,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力度。主动参与二○三○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建议》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在“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方面,要求“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