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中期推进会议成功召开

12.06.2015  01:25
      6月5日,下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中期推进会议暨下城—金州“名师好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安吉路实验学校召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子季,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办公室主任李晓强,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徐小洲,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蒋莉,下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包晓东,下城区政协副主席张红舞,《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课程》、中国教科院驻下城专家组与驻大连金州区专家组、杭州市教科所相关负责人以及下城区教育局党政班子出席会议。来自大连市金州新区等12个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代表,杭州市各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代表,下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项目全体成员以及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全体研究员200余人参加会议。
      上午,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中期推进会议上,下城区教育局局长黄伟致辞,简要介绍了下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新实践。包晓东副区长讲话,回顾了院区合作七年历程,提出了下阶段院区合作目标要求。中国教科院驻下城专家组组长杨九诠作关于下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的中期报告,从背景、目的、做法和成效四个方面阐述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项目研究涉及的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组组长先后交流了各学科研究与实践推进的理解、成效、规划等情况。安吉路实验学校校长围绕“基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九年一贯课程和课堂体系建设”作了汇报交流。期间,还对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项目中期优秀成员进行了颁奖。
      田慧生院长作专题报告。他指出,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当前国家倡导与推进的一种学制,无论从孩子成长还是考试招生的角度均具有较大的优势,第二轮院区合作聚焦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衔接,抓住了核心问题;并就进一步深入与深化研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关注改革的导向,把握好立德树人的方向,树立一切改革都是为了给孩子提供适合教育的宗旨,建立完整的教育质量观;二是要关注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每一学科在不同学段要重点培养的学科素养;三是要注重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根据学校的定位与追求,从零散的校本课程开发转向课程体系的建构,进而形成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四是要聚焦课堂教学的改革,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地,真正使教育和课堂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韩平副厅长作重要讲话。他认为,下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衔接研究与浙江省正在推进的深化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改革是同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强调,任何一项改革与工作,一定要突出为了学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考虑,他提出四个关键词:一是设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与师生资源,做好整个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二是开发,要根据包括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来开发适宜的课程;三是拓展,纵向要在关注初小衔接的同时考虑与高中课程的衔接,横向要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整合;四是实施,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索分层走班等模式,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给孩子创造最近发展区。
      下午,下城-金州“名师好课堂”教学研讨会分别在大成实验学校、胜蓝实验学校、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安吉路实验学校4个分会场举行。两地共有8位教师展示了涉及四门学科衔接研究与实践的8节课,充分聚焦了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背景下的有效教学,体现了项目研究在课堂教学终端的孜孜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