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间只争朝夕坚持练琴 男童“瘫痪”右手恢复知觉

17.01.2015  11:55

  -亚洲钢琴公开赛亚军

  “一路艰辛,一路收获,一路泪水,一路欢喜。”一啸妈妈用这样四组词概括了儿子9年学琴路。出生时的意外,康复时的困惑,练琴时的坚持,择师时的纠结,再到如今的执着,一啸妈说,她从不后悔让儿子做个琴童,因为音乐,这个孩子的人生从此不同。

   生产意外致右手“瘫痪”弹钢琴恢复知觉

  13岁的一啸,出生时是个超过10斤的巨大儿,因为生产时的意外,一啸的右手一直没有知觉,只能将橡皮筋套住孩子的小手,每天做提拉动作,试图“唤醒”它。3个月零一天的夜里12点,正在睡觉的一啸,右手突然间动了一下,那一刻的惊喜让妈妈终身难忘。

  进入幼儿园小班,为了加强手指的力量与灵活度,妈妈有意让一啸接触钢琴。因为钢琴的主旋律在右手,对一啸的先天不足有很好的恢复作用。没曾想,一啸上手竟比同期孩子都快。

  老师说,一啸对旋律有与生俱来的敏感,是块学琴的好材料。事实也如此,一啸大班时就考到五级,他感受到快乐与自信,渐渐地,右手的力量甚至超越了正常的左手。

  因为观念相左,家中其他成员并不赞成一啸学习钢琴。妈妈说,从儿子的小手落到钢琴的那一刻起,她就决定要陪伴儿子,更做好了孤军奋战的准备。在学琴的最初几年里,每天晚上,妈妈都坚守在钢琴边,没有朋友聚会,没有电视剧,没有购物逛街,只有细水长流,年复一年的陪伴。

   瓶颈期艰难克服为强化关节力量做“手指俯卧撑”

  进入一年级,一啸学琴的瓶颈期到来。钢琴八级,是琴技向高阶进发的门槛,高强度的训练和大量的乐理知识,对于只有七八岁的一啸来说太过艰难,他开始排斥练琴,耍孩子脾气,多年来建立的自信濒临崩塌。

  虽然心疼,但妈妈依旧淡定地站在孩子身边,积极配合着授课老师的指导,在一啸不认真时,手中的小棍子也会无情地打下来。

  由于手指力量不够,随着乐曲难度增高,右手第一关节“立不起来”又成了一啸致命的弱点。在请教名师,翻阅大量资料后,妈妈总结出一个方法:每天练琴之后,还要在墙壁上进行20分钟的强化训练,做“手指俯卧撑”,而平日只要手有空闲,就不停地做着“猫爪子”一样的动作,培养手型。

  针对一啸看谱毛躁,节奏过于自由的另一个弱点,幼师出身的妈妈,在每一次练新曲之前,都与一啸一起将琴谱唱出来,而后用双手拍打节拍帮助儿子踩准节奏。妈妈说,家长要做一个有心的陪练者,音乐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文艺素养的熏陶,更是综合素质的提升。

   沪杭两地往返拜师9年学琴路只有旅游和大年夜不练琴

  钢琴十级优秀、亚洲杯钢琴公开赛亚军,一啸开始在重大赛事中崭露头角,他的拜师之路,也从杭州辗转到上海。

  每次面授,母子俩都要清晨5点半从杭州出发,11点下课后,搭乘12点的高铁回杭,正好能赶上下午2点半的声乐课程。如此往返每月两次,风雨无阻。而每次课时费加路费,就要花去2000元。

  如今,一啸选择了学区内的一所普通学校读初一。说起9年学琴路,妈妈告诉大浙教育小编,除去每年暑期的一次旅行和大年三十除夕夜,一啸从没有间断过每日的练琴。

  从幼时单纯想要恢复手指力量,到一路走来的坚持,一啸妈妈认为,学音乐最大的好处,就是对自我的控制力,自我管理能力塑造。只要掌握学习方法,学音乐的孩子,文化课也不会差。

  “希望总比困难多”,妈妈说,对于这份付出,她无怨无悔。而对于那些半途放弃的孩子,一啸妈妈认为,不是孩子坚持不了,是家长坚持不下去。任何一门兴趣班,只有家长坚持,才是唯一的坚持。

  正上初一的一啸,正全力备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如果考不上,他心态也很坦然,演奏家型的天才毕竟是少数,而音乐会伴随一生。

  “如果孩子要去国外读书,我可能会考虑卖掉房子,供他读完大学。”妈妈说。

  -亚洲钢琴公开赛亚军

  -比赛前,妈妈为儿子整理服装

  据大浙网

(本文来源: 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毛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