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要建成高水平、优质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22.11.2016  20:41
  开栏语
  在后G20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杭州教育肩负着与众不同的责任和使命。
  弄潮儿向涛头立。“十三五”期间,杭州教育迈入以优质均衡为主题的“后普及时代”。如何高起点办好“立人、公平、适合、开放、可持续”的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美丽杭州”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今起,本报联合杭州市教育局,共同推出起航“十三五”系列栏目,邀请市教育局及各区、县(市)教育局长介绍“十三五”教育发展思路,盘点教育发展亮点。

  “后G20”时代杭州教育的使命
  杭州市教育局 杭州日报 联合主办

  “十三五”点睛
  2016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随着杭州城市发展定位地不断升级,杭州教育任重而道远:
  新的五年,杭州将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教育治理体系及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以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为动力,全面提升杭州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立人、公平、适合、开放、可持续”的杭州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为“美丽杭州”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到2020年,杭州要建成高水平、优质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前沿水平,率先进入人力资源强市行列。

  7大发展任务
  ★学前教育
  [到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户籍幼儿入园率达到99%以上,全市公办幼儿园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在园幼儿总数比例保持在85%以上,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人数比例达到70%以上。]
  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事业费在教育事业费中所占比例,逐步实现各区比例达到12%以上、县(市)达到10%以上;确保在地方教育附加中按不低于20%比例、在土地出让收益教育资金中按一定比例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资金。
  拓展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到2020年,全市累计新建幼儿园180所;到2020年,全市名园集团化覆盖率达68%,城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覆盖率达93%。
  扶持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各级财政要按民办幼儿园学籍人数,以不低于当地同级同类公办幼儿园上年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基准比例的20%,给予民办幼儿园专项补助。
  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充分发挥城市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引领示范作用,切实提升结对幼儿园的整体保教水平。
  ★义务教育
  [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60%,城乡互助共同体达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6%以上。]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区域内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装备配置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和教师收入标准的“四统一”。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深化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探索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报告制度;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的次数、难度和人数;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业负担和家长满意度的抽测和反馈。
  稳步推进小班化教育实践。到2020年,全市城乡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段学校145所;以区、县(市)为单位,小学30人及以下班级占30%以上,初中35人及以下班级占20%以上。
  完善随迁子女在杭入学机制。探索建立在居住证积分入户基础上的随迁子女入学机制,确保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普通高中教育
  [努力打造“优质、多样、差异和可选择”的普通高中体系。到2020年,全市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9.5%以上,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率达90%以上。]
  深化特色高中建设。到2020年,全市特色示范高中(高级中学、完全中学)比例达到85%以上,其中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达到35%以上,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达到50%以上。
  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80%以上的校长具有课程领导的能力,80%以上的教师具有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
  推进管理方式变革。建立有效的、多样化的选课走班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全面、准确地将学生的学业、特长发展情况纳入学生成长档案。
  推进九区高中深度融合。坚持“管理不变、招生一体”的思路,继续推进主城区优质高中资源“落户”萧山、余杭和富阳区,如学军中学余杭海创园分校、杭二中萧山分校、杭高大江东分校。深化推进主城区与三区双向定额招生,到2020年基本实现九区高中段学校招生政策一体化。
  ★职业教育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杭州工匠”品牌。到2020年,建成国内领先、人民满意、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全面优化中职教育规划布局。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和统筹力度,确保每个县(市)办好1-2所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杭州城市定位和产业规划,同步规划和拓展新的职业教育资源,打造职教小镇。
  深化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课证融通”制度建设,培育一批以课程融通、学籍转换、学习成果互认、职业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职普融通”试点项目。
  推进现代学徒制国家级试点。重点培育30个市级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项目。
  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重点扶持建设20个市级校企合作共同体,50个市级教学实训工场,15个市级综合性品牌实训基地,10个市级示范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重点扶持建设3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创建一批省级“名师工作室”和省级“大师工作室”。
  ★高等教育
  [推动市属高校争创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
  推进市属高校高水平建设。鼓励杭州师范大学转型发展,全面完成仓前校区二期工程建设;支持依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设浙江工程师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巩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领先发展地位,助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向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迈进;支持筹建民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
  实施市属高校内涵提升工程。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新型专业建设工程”,实施“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建立产学对接战略机制。全面推进市属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
  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强大学生创业园等众创空间建设,进一步发挥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杭州)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市属高校进入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行列。
  ★特殊教育
  [到2020年,全市特殊教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100%的学校达到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从义务教育到高中段教育的12年免费基础教育。
  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到2020年,要培育30名市级以上特殊教育名师;鼓励支持特殊教育学校举办职业高中教育,提升残疾儿童少年的就业能力。
  推进特教与普职教深度融合。完善“随班就读”支持政策;以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为抓手,创建市级合格资源教室200个,市示范性资源教室达到60个以上。
  实施医教结合公共平台建设。实现3-18岁残疾儿童少年医教结合全覆盖,创建省级示范性医教结合实验学校5个;建立医教结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
  ★继续教育
  [到2020年,完成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市民学习圈的构建,重点建设“街道(乡镇)30分钟市民学习圈”,建成50个市级示范性“街道(乡镇)市民学习圈”。]
  推进市民数字化学习。建设杭州市民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延伸市民卡相关功能,建立具有学分认定积累和学分转换功能的学分银行。
  完善社区学校建设机制。重点建设40所省级现代化成人学校,培育40个省级成教品牌项目。
  推动重点人群学习。要推动老年人群教育服务;推动青少年校外教育,鼓励社区开办四点半学校;推动新型农民教育服务。
  扶持社区示范学习型社团,大力推进学习型社团建设。

  7项重要举措
  1丰富美丽学校特色品牌
  到2020年,选出200所中小学校作为杭州市“美丽学校”重点创建学校,培育400个“美丽学校”建设优秀案例和品牌项目。
  以学生为本,落实“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育“美丽学生”。
  探索学校美育工作,构建学校美育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大中小幼的现代美育体系。
  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家校良性互动机制。打造惠及全市家庭并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杭州市家庭教育工作品牌。
  2 提升教师队伍四有素养
  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湛、充满活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深化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行动。继续开展“教书育人楷模”、“感动杭城十佳教师”等各类师德先进评选,并将治理有偿补课作为常态,纳入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推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职务评审。实施杭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
  3 推进智慧教育创新行动
  到2020年,创建市级智慧教育示范校400所,杭州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体系基本建成。
  推进教育智能化管理,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开展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为教育决策、教学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推进“教育一卡通、名师公开课”等智慧教育建设十大重点项目。
  4 打造教育开放发展格局
  以服务G20国际峰会和亚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到2020年,全市建成100个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教育国际化示范校达到100所。
  拓展中外合作办学。到2020年,全市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达到100个。健全涉外教育服务,打造“留学杭州”品牌,实施“筑巢”工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达到8所。鼓励学校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
  5 实施民办教育促进计划
  创新教育竞争机制,增强教育发展改革活力,健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机制,加快形成公办民办互补、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实施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新政。出台并实施民办教育发展系列新政,落实民办学校的责任和权益,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管与服务。积极推动民办学校引资项目。依法推进民办教育分类改革。
  6 探索现代教育治理样本
  推进教育治理结构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和信息公开,促进权力阳光运行。
  探索实践教育管办评分离。推进教师队伍“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章程践行机制,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制度。
  7 健全教育公共普惠机制
  强化教育公共服务职能。实施精准资助工程,探索推进普通高中免费教育政策,高标准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实施新名校集团化战略。实施基于全域推进的新名校集团化行动。到2020年,主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全市名园集团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义务教育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推进城乡教育深度融合。鼓励更多的主城区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到三区四县(市)举办、承办和领办新校(园)。

  一把手访谈
  后G20时代杭州教育的使命与追求
  ——杭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杭州市教育局局长沈建平访谈
  ●杭州日报:总的来讲,杭州教育发展处在全国重要城市的第一方阵,您觉得哪些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沈建平: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育人的接续努力下,杭州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一些基础性指标长期稳定在很高的水平,比如:学前三年入园率保持在98% 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保持在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60%等等。今天的杭州教育,已经迈入了以优质均衡为主题的“后普及时代”。
  同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杭州教育人敢闯敢试、勇立潮头,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名校集团化战略、学前教育“1+4”新政、阳光招生工程、美丽学校建设、学校治理现代化实践、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等等,这些教育改革重要举措和生动实践,在保公平、惠民生、优结构、提质量、促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民教育》把杭州教育改革的成功实践总结为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杭州版本”,在全国推广。在教育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检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中,2015年,杭州市各大指标指数总排名均位居前三的唯一城市。
  另外,更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行进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路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据新华社《瞭望周刊》发布,2015年度,杭州“教育幸福感”位居全国第4位。
  ●杭州日报:教育是重要的民生事业,社会关注度很高,面对日益增长、日益多元的教育需求,你觉得杭州教育还面临着哪些挑战,或者说存在哪些短板?
  沈建平:的确,杭州教育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既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期待,也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焦灼。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真切渴求、对教育公平的日益关注、对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强烈需求。不可否认,杭州教育在高位运行的同时,不少深层次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凸显。
  从教育公平视角来审视。尽管我们在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比如大力推进薄弱学校改造提升、推动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推行重点高中招生保送生定向分配等一系列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的举措,但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市域内东部与西部之间、市区与县(市)之间、城镇与农村等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
  从教育资源量和质的角度来看。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数量的持续高企、“全面两孩”人口政策的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的教育资源也将面临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同时,人民群众对优质多元的教育需求不断释放,对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是永恒的命题。
  从教育治理的机制体制来看。新常态的教育呼唤着适应新常态的教育治理方式。新形势下,如何完善我们的教育治理体系、如何提升我们的教育治理能力、如何坚定不移地推动管办评分离的改革和实践、如何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等,破解这些命题,我们任重道远。
  从教育的理念和育人氛围来看。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需要不断优化。教育评价单一、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依然突出,片面追求升学、学生负担过重等现象依然存在。家庭、社会、学校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的形成,永远在路上。
  这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短板的破解,是杭州教育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挑战,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改革为手段逐个突破、日益完善。
  ●杭州日报:后G20时代,杭州正走向世界,城市发展定位不断升级,而教育在城市发展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十三五”期间,教育在城市国际化战略中将肩负着哪些使命?
  沈建平:G20杭州峰会的召开,赋予了杭州新的战略机遇和历史起点,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进入了重要“窗口期”,城市发展定位不断升级,作为杭州市民,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教育承担着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十三五”期间,杭州教育除了要继续完善高水平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任务之外,重点要推进教育国际化,努力构建与“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的杭州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在推进教育国际化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办了不少实事。比如:加快国际学校的布局和建设、实施国际化示范校学校建设行动、完善涉外教育服务、加快教师海外培训基地建设、打响留学杭州品牌、深化“百校结对”和“校校有外教”工程等等。杭州国际学校新增至5所,首批创建了30所国际化示范校,全市中小学与国外(境外)学校结对总数达555对,仅2015年, 411名教师分别赴5个海外基地参加为期三周以上的研修培训。2014年,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我们同步出台了四个配套文件。今年又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市外教资源统筹管理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对我市全面推进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顶层设计。
  我想,在“十三五”期间,我们主要以目标为导向,聚焦聚力、落地落实。比如:到2020年,在杭的国际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要达到8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达到100个。我们要大力支持民办西湖大学等国际一流研究型高校建设。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扩大在杭留学生的来源国别、留学类别和规模等等。通过这些项目和举措的落地,为推进城市国际化夯实基础,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国际化教育的需求。
  ●杭州日报: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十三五”期间,杭州有哪些重要的考虑,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沈建平: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制订杭州教育的“十三五”规划。我想用“12345”几个数字来概括我们“十三五”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1”就是要高举一面旗帜。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要为孩子的全面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奠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我们要高高举起“素质教育”这面旗帜,这是我们办教育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我经常说,能否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反映了一个地区教育的品质和底气。
  “2”就是要围绕两大主题。
  “公平和质量”是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统筹、加大投入,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先中之先”、“重中之重”。要坚持不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模式,不断提升教育品质。这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使命。
  “3”就是要抓好三个统筹。
  一是要统筹好城乡教育。深化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不断提升政府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使公共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受教育者。二是要统筹好各级各类教育。办好优质均衡的学前和义务教育、优质多样的高中段教育、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高等教育、全纳适合的现代特殊教育、多元开放的继续教育。三是要统筹好公办民办教育。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公办民办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4”就是要着力四个方面。
  针对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就四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要着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全面加强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依法从教;积极探索“管办评分离”改革和实践。二是要推进教育国际化。加强城市国际化与教育国际化的有机互动,形成与城市国际化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国际化杭州实践。三是要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把握“互联网+教育”脉动,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建成与智慧城市、学习型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杭州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格局。四是着力推进教育多样化。努力打造优质、多样的教育体系,让我们的教育为每个不同潜质的孩子提供适性的教育,促进全面健康个性化成长。同时,让教育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5”就是要秉持五大理念。
  秉持创新理念。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特别是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要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在改革中求突破。秉持协调理念。要协调好教育内部和外部,协调发展好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城市农村,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与互动”。秉持绿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推进绿色评价、规范办学行为、追求教育本真。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深化美丽学校建设,打造教育系统的绿水青山。秉持开放理念。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深化国内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秉持共享理念。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有教无类的起点公平,因材施教的过程公平,人尽其才的结果公平,有效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