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演练紧急疏散 不知情的乘客丢了东西又摔跤

31.08.2015  19:46

  8月27日上午9点半左右,南京市民王小姐乘坐地铁一号线到新街口站。

  刚出车厢,王小姐就看见站台上的乘客都在往外狂奔。她以为出大事了,惊慌失措,没乘电梯爬上楼梯,赶紧飞奔出站……

  跑到站外,王小姐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南京地铁“清客疏散应急实作演练”。

  -争议

  有乘客丢东西有乘客摔倒受轻伤

  很多乘客都虚惊一场,直呼吓死了。

  有乘客在奔跑中丢失了自己的物品。还有一位乘客在奔跑中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不小心摔倒,胳膊和腿都有轻微擦伤。

  有网友质疑,地铁公司在一些细节上能否做得更完善一些?

  “比如,能否在广播中告诉乘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究竟是真有事情发生,还是只是演练?”网友说,“如果真有事情发生,那么地铁工作人员也应该通过广播告知乘客应该怎么做,避免发生意外。

  还有网友质疑:“这次的演练在时间地点的选择上是否合适?因为事发时间是早高峰,地点又是南京市中心的新街口站,演练的目的是检验地铁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但是如此接近实战,万一在哪个环节上出现问题,岂不是对乘客不负责?

  还有乘客直呼自己“被演练”,质疑地铁方面:“为什么不提前告知我们有演练?

  地铁运营公司:

  就是为了接近实战不搞形式

  南京地铁运营公司说,之所以没有提前发出预告,目的就是为了接近实战,不搞形式上的演练。选择在9点40分,因为此时已经是客流的平峰期,选择新街口站也是因为具有大客流的代表性。

  演练模拟新街口站往迈皋桥方向的1906次列车发生故障,需要紧急疏散车厢内乘客。2分钟,列车清客完毕,乘客安全疏散至站台。

  “这次演练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地铁运营公司说。

  地铁公司事先在1906次列车每节车厢和新街口站台以及楼梯处安排了穿着便装的工作人员等,防止清客疏散演练造成乘客恐慌,预防演练中发生意外。

  地铁官方表示,27日的实作演练没有出现意外情况。

  也有不少市民为如此逼真的演练点赞,认为市民慌不择路的表现说明,“更需要逼真训练”。

  -分析

  应急演练

  到底该不该告知?

  多演练,可提高应急能力

  南京地铁此次逼真演练,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安全质量。

  近几年来,深圳、北京等地铁出现不少踩踏等突发事件。去年6月,广州地铁三号线上一名乘客晕倒,不明情况的乘客中有人高喊“砍人”和“有炸弹”,引发大量乘客恐慌拥挤躲避,造成6名乘客轻微擦伤。北京地铁此前也发生了类似的拥挤踩踏事件。

  地铁恐慌性拥挤事件频发,不仅暴露了地铁安全应急能力不足,也曝光了公众在危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不足。另外,近年来地震、火灾和危化品爆炸等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国人的应急能力亟需提升。

  专家们认为,这种应急能力,是可以通过演练训练而成的。

  “不告知演练”更逼真

  应急能力可以通过针对突发事件的演练而习得,但是,演练有没有必要事先告知呢?

  有人说,不告知的演练演习才能达到真实效果。有时告知了,大家知道是演习,是假的,就不会做出反应。有很多人甚至还懒得做出反应。突发事件都是不可能事先预知的,因而,不告知的演练无疑更真实,更有效,更容易暴露真正的问题,更能检验相关部门的应急能力,还能切实锻炼普通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急能力。

  这也是近年来时常有警察、消防、学校和企业等举行“不告知演练”的主要原因。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海波教授说,南京地铁应急演练“不告知”有“不告知的道理”。应急演练要逼真,要实战,需要模拟突发事件的真实场景。因此,这类演练不仅可以不事先告知,还需要有充分的想象力,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包括一些极端的场景。

  “另一方面,‘政府的应急管理’需要公众的参与。”张海波说。

  “不告知演练”必须慎之又慎

  但是,不能仅因为效果好,而滥用“不告知演练”。特别是在有普通群众参与的演练中,“不告知演练”应该慎用。

  “无告知演习在毫无经验的民众中开展,必须慎之又慎。”四川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江小林说。

  有人担心,有人因为害怕紧张导致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咋办?如果有人精神过于紧张,以为“5·12”大地震来了从楼上跳下来咋办?

  2013年,四川芦山县地震时,就有一名重庆男子从3楼窗口纵身跃下,造成颅内大面积出血。他的妻子说,“5·12”大地震时,他在一处较高楼层做工,吓得快尿裤子了,可能留下心理阴影,才做出了这个过激的举动。

  这个事件虽然不是发生在不告知演练中,但也反映出普通人在紧急情况下容易惊慌失措,特别是某些老幼病残人士。由于未事先告知,可能会造成恐慌,甚至可能造成伤害。

  对于此次南京地铁“逼真”演练,南京法律专家王钧说:“这当中应该重点关注老弱病残孕人群,确保公众最大安全。

  他说,我国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公共演练必须告知公众,“但演练必须在可控范围内,就是要在特定的范围、特定的人群中进行”。

   各地地铁演练前,都提前告知乘客

  事实上,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地铁都有搞演练。但为了保障安全,都会在开始前告知乘客。

  去年,深圳地铁演习地铁“出轨”,将演习时间放在非运营时段的凌晨,并且有专人来扮演乘客。

  西安地铁在紧急演练前,提前三天向社会提前发布了演练公告,并邀当地媒体配合告知。

  上海地铁在演习前不事先告知地铁和公安人员,但工作人员提前数站上车,告知乘客并发放《告乘客书》。乘客们既可提前下车转乘其他交通工具,也可随列车行进至“着火”区段体验实战演习。体验者还获得了运营方赠送的地铁单程票一张。

  成都地铁的演练中,事先不设预案、不告知地铁工作人员。在演练开始前10分钟,直接宣布“演练开始”。演练开始后,工作人员通过车站广播告知了乘客。

   发达国家有经常性的各种演练

  有人说,日本地铁会定期在乘客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停电、疏散等演练,而乘客习以为常。

  但日本和美国的普通民众之所以能在重大事故或险情时保持镇静,是由于从小就接受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而养成的。

  在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和实战演练已经纳入小学生教学课程。日本公共安全教育,从娃娃就开始训练,自幼儿园开始,孩子就会接受各种安全教育课程,并定期模拟“逃生”。6至12岁的孩子就有消防、防震等课程,主要内容是教导孩子在危急时逃生自救的技能。

  美国消防、地铁也经常举行各种“灾难演练”,美国红十字会设置专门的网站推广“灾难演习”课程计划,并建议社会、学校勤加“实战”。

  西方发达国家普通民众应对突发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我国的普通民众恐怕很难具备。演练的前提是确保安全。因此,针对我国公众的演练,最好还是在告知的情况下举行,让民众在经常性的演练中逐渐提升应急能力。如果一上来就处理高难度的,安全风险恐怕会增加。

  (综合扬子晚报、新华日报和四川日报等报道)

点击查看汽车频道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