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提升防灾能力回眸

21.05.2018  17:01

  美丽的安昌河穿城而过,河两岸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银杏树环绕的静思园,在阳光的照耀下,有一种说不出的安详,好像在无声地讲述着当地百姓的幸福与安康。

  在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巴拿恰”,充满羌族特色的工艺品随处可见,为这个西南小城增添了一份艺术气息。

  这里,是如此美好,这里,仿佛人间天堂。然而,矗立在新生广场的汶川地震纪念碑,时刻在提醒着每一个人:这里,是北川;这里,是十年前汶川地震的重灾区;这里,曾饱受灾难。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这句慷锵有力的话语,既是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发出的号令,也是全国人民一起支援灾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实体现。2018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时间回溯至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震级达8.0的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震级最高、破坏力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带给人们的伤痛是难以忘记的。坚强的灾区人民没有怨天忧人,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党的关怀下,在各行各业的支持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

  如今,记者行走在美丽的北川新县城,看着一幅幅和谐安详的画面,深刻感受到,在这里,创伤已经被慢慢抚平,美好的新生活已经开启。

   大灾面前 技术保驾护航

  汶川十年,是奋斗的十年。从奔赴一线抢险救灾到灾后选址重建,从满目疮痍到繁荣兴旺,党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每个行业、每个中华儿女都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后,以公益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等为己任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立即做出反应,大批干部奔赴救灾一线,从专业、技术的角度,为抢险救灾和灾区重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吴和政,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所职工,“5·12”地震发生后,由中组部选派到北川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负责国土资源管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县48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县23个乡镇都留下了他指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脚印,永安镇平桥村等一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亮点;在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袭击北川时,指挥转移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最后一个撤下前线。当记者让吴和政谈一谈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时,他说:“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事情,这一切都不值得宣扬。”的确,他只是灾区一线平凡地质大军中的一员,但正是这一份份平凡最终铸就了灾区涅槃重生这个不平凡的故事。

  “我之所以有机会奔赴第一线,关键是我们所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可以更好地为灾区服务。”吴和政坦言。

  在无情的灾难面前,仅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过硬的技术作为支撑。成立于1978年8月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所为了拥有过硬的技术与人才,历经磨难。1985年~1998年的第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该所被划归为技术开发类科研单位,进行以事业费减拨、改组内部组织机构、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加快成果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改革。1999年~2003年的第二轮科技体制改革,该所与原国土资源部下属的其他4家研究所作为应用型科研机构,实行整体转为科技企业的改革,从2003年1月1日起按照企业执行。据该所所长胡时友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地质市场处于低谷期,为了适应新的市场形势,该所在传统探矿工艺技术研发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领域,加强了地质类、监测类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将原来从事坑探研究的人员转向从事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的研究,将原来从事探矿仪器仪表研究的人员转向从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研究与服务,开始了全面向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领域进军的华丽转身。

  经过长达10年的努力,该所围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取得了光纤推力测量系统、滑坡岩土层含水量测试仪、位移计、边坡锚固技术、高陡边坡绿色生态防护技术等多项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成果,在三峡地质灾害治理、川藏公路和108国道西昌段高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等多项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直接参加了三峡链子崖危岩体治理工程、丹巴县建设街后山滑坡应急抢险治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船闸锚固等11项重点工程。2002年由原国土资源部批复,该所加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的牌子。

  经过一次次的调整和实战,探矿工艺所逐渐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地质灾害防治队伍,而这一切正是其可以在汶川地震救援及灾后重建中大显身手的根本所在。

   救援一线 国土人显身手

  为了使广大灾区人民远离地质灾害的梦魇,原国土资源部在接到地震灾情后的第一时间,就迅速作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的重大部署,组织108个地质灾害排查组、上千名地质技术人员和专家,奔赴四川、甘肃、陕西的108个县市,为人民营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指出:“要从抗震救灾需要出发,从业务基础和部门职责出发,从深度和广度上多想一想能为灾区做什么,出主意、提建议、想措施,力尽所能,在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

  “我于2008年7月11号来到北川县永昌镇开展工作,当时这里的房屋裂缝非常大,而且随时有余震发生,危险系数非常高。那一场地震,北川县的40多个职能部门都没有了,临时组建了9个办公室。当初来到这里,看到满目废墟、受伤的群众,让我的情绪一度非常低落。”吴和政哽咽着说。

  然而,那么多的工作需要做,那么多的人民需要救助,没有太多时间思索与哀痛,吴和政迅速投入到工作之中。

  北川,对于当时的吴和政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而且,他在探矿工艺所一直从事技术工作,对于地方政府的工作和事务一无所知。

  为了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北川人民的期望,他在工作之余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进行学习,强化业务知识,积极投入群众中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多跑腿、多动嘴,不懂就问,不耻下问。

  在4~6级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积极开展救援工作。吴和政带领北川县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地质勘查单位的工作人员,会同山东援建规划有关人员,对各乡镇农村永久性居民点选址、地形图测绘以及乡镇规划等事宜进行协调和对接,加快了重建规划的工作进程。

  2009年,吴和政负责联系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小坝乡,这里的灾后重建工作非常繁重。他多次深入乡镇及农村一线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基层政府的实际困难和人民群众的呼声,与乡镇党委、政府一道进行研究,并协调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协助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失地农民安置、农房建设、地质灾害治理、灾后重建补助资金发放等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研究方案、过问进度、监督实施、化解难题,协助地方做好稳定、发展工作。

  2009年7月15日下午,北川突降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泥石流、滑坡比比皆是。陈家坝乡西河村的部分群众和乡干部被困,情况万分危急。得到这一消息后,吴和政与当地县政府领导冒着生命危险,经过10多个小时的艰苦跋涉,到达了陈家坝组织开展救灾工作。在36个小时的救援工作中,现场不断有石块掉落,但他们头上却连个安全帽也没有,惟一的设备就是一支小小的手电筒。接近两天没合眼的他们,看到被困群众安全获救后,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踏勘选址 专业知识扬威

  针对灾难极重的北川,国土资源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灾后重建更是重中之重。为了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吴和政与县国土资源局领导干部一道,迎难而上、排难而进,工作不分上下班、任务分解落实到人。

  经过踏勘,地质学家认为,北川县城原址曲山镇处于两条地震活动断裂带交汇处,“5·12”地震断裂带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场地极不稳定。北川全县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土地面积仅占10%,坡度在10度以下的土地只占2.4%,震后各乡镇可利用建设用地总和不到3.5平方千米,县域内适宜城市建设的选址严重缺乏,北川县城原址重建既不合适,也无可能。因此,必须寻求新址进行建设。

  吴和政等地质专家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一起,根据地质条件、空间承载等因素,最终确定安昌镇东南黄土镇顺义村作为新县城选址。这里距北川老县城约24千米,可利用面积约8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安昌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越而过,场地内除丘陵山地和河流水系等自然生态区域外,其他平坝区域主要为农业生态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少量小规模的工业区。更重要的是,这里离最近的活动断层带4千米,保证了最为重要的新城安全性问题。

  与此同时,他们圆满完成了灾后重建用地保障工作,加强土地审批手续的报批工作和土地储备工作,以确保北川今后长远发展的用地需求;保证重点项目用地,确保招商引资企业的正常运转。

  震后的北川,地灾防治工作尤其重要。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重点是因灾失地农民返乡安置点、分散户及在建工程,做到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心中有数;在编制完善县、乡两级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和应急处置预案的基础上,对全县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单独制订了应急处置预案;成立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县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伍,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好防治预案的宣传,并协助指导各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演练;加强监测预警,落实了全县107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人员300余人,同时建立了覆盖社、村、乡、县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定期和不定期对乡镇和各隐患点进行督促、检查,2009年实现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不因地质灾害死亡一人”的目标,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创建了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速度第一。

   深地探测 探寻地灾根源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再次警示人们,探寻地球深部奥秘,寻找其内在规律,最大限度地预防和规避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整个人类必须面对的课题。

  根据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专家组的建议,经国务院领导批准,科技部决定在汶川地震和复发微地震的源区——龙门山“北川-映秀”断裂及前缘“安县-灌县”断裂旁侧快速施工科学钻探,以期通过对岩芯、岩屑和流体进行多学科观测、测试和研究,揭示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属性,恢复地震过程中的岩石物理化学行为、能量状态及破裂过程中的岩石物理化学行为、能量状态及破裂过程,检验和深化对地震断裂发震机理的了解和认识。完工后在孔内安放综合地震探测仪器,建立长期观则站,为未来地震监测、预警提供基础数据。

  无疑,这是我国地质地震科学界承担的一项旷古未有的重大项目。经科技部批准,在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组织下,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单位,组织了100多名科学家,在震后3个月启动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专项工程。作为承担主要施工和后勤保障任务的探矿工艺所,迅速组建了强有力的现场指挥班子、办事机构和专项研究课题组,抽调精干队伍和研究人员,赶赴龙门山断裂带,顶着余震、垮岩滚石和暴雨、泥石流的威胁,精心操作,昼夜不停,千方百计争时间、抢进度,组织开展井场建设、钻探施工等工作,为地学研究创造条件和提供一手数据。

  该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所吴金生临危受命,先后主持完成两项汶川震中及外围地应力监测钻探工程,在宝兴县、康定县、映秀镇等地完成了地应力监测钻孔和试验,为汶川震后地应力监测提供了宝贵的实时数据。作为汶川地震科钻现场管理组组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这一国家“十一五”科技专项当中,连续6个春节都是在科学钻探现场度过的,未能和家人团聚。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钻探工程经验,组织现场施工与事故处理,编写了多项技术报告,参与多项新技术的研究与试验,为汶川科钻顺利完成做出了应有贡献——他和他的团队在龙门山断裂带完成了5口科学钻探井的施工,为地震研究提供了岩芯和测井资料,为我国地震发震机理和监测预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历经艰难后,探矿工艺所等一批地质调查单位走上了揭秘地球深部奥秘的新征程,为预测、治理地质灾害提供了技术支撑。

   实时监测 护佑人民安康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危的天字号工程。实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常态化是发展之需,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科技创新。

  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先行军,探矿工艺所一直坚守在防灾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和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委托,自2002年起,该所承担了以奉节县和云阳县境内地质灾害为主要监测对象的二期、三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完成了两县57处滑坡、库岸和323处高切坡以及凉水井滑坡灾害监测预警等艰巨任务,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库区及库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所之所以能在众多的地灾监测防治机构中脱颖而出,承担此项工作,绝非偶然。早在1996年三峡大坝建设之时,作为我国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科研单位,他们就直接参加了三峡链子崖危岩治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船闸锚固等重点工程,为今后承接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到三峡库区奉节县、云阳县二期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任务后,该所成立了专业监测工作组,在奉节县和云阳县分别设立了地质灾害监测站,派出测绘、地质、仪器等相关专业人员共23人长期驻扎在现场,全力投入监测工作。

  然而,“仪器+人工”的地灾监测预警模式已远远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尽快研发新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地灾防治领域拥有雄厚技术优势、曾研发多项新仪器的探矿工艺所积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很快研发出地灾自动钻孔深部位移监测仪,并于2005年逐步推行。该仪器可以实时自动采集数据,并传输到监测系统平台上。工作人员在室内就可以掌握滑坡变形的情况和所处状态。

  针对地灾监测实际,探矿工艺所又研发了裂缝位移自动监测仪和光纤滑坡推力自动监测系统,可实时自动采集数据,传输到监测系统平台上。在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中,他们在滑坡体内埋设光纤10万余米,形成了监测网。同时,他们还在奉节县首次开展了GNSS实时自动化监测试验。

  该所的创新远不止于此。他们在实施现场自动监测的基础上,于2004年研发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平台”,使得前端的监测数据可实时自动传输到室内(后台),不仅在现场可以看到,而且可以通过公共网络在成都或者其他任何有公共网络的地方看到,从而大大提高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真正实现了“决胜于千里之外”。

  对探矿工艺研究而言,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是发展壮大之根本;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服务经济建设和民生工程,则是他们的使命所在。

  2017年6月,在承担的重庆市奉节县城建成区地质安全监测预警项目中,该所成功发现和预报奉节县安坪镇大坡滑坡险情,使受滑坡威胁的群众29户155人得以及时转移避让。在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工作人员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提交当地政府,在当地经济建设和民生工程布局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该所通过现场培训、网络传播等方法,将减灾防灾知识科普化,做到了专业性与大众性的融合。2017年制作发布科普动画两部,受到大众好评;先后5次在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开展科普宣传,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在西藏白朗县指导该县开展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演练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

  该所还先后承担了西藏、四川和云南部分区县地质灾害勘查设计和排查等多个项目,实施了中石油万忠线滑坡治理及云南省彝良县后山崩塌治理等示范工程;完成了云南省和四川省4个县市的1:5万地质灾害详查项目验收和资料汇交;组织人员参加“8·8九寨沟地震”应急调查,向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提供了《九寨沟核心景区水文地质应急调查报告》和《诺日朗瀑布景观部分震损专题调查报告》,提出了加强九寨沟地下水监测和诺日朗瀑布大坝处理的建议。

  “11·18西藏米林6.9级地震”发生后,该所第一时间派出两个工作组奔赴西藏地震灾区,全面完成米林县、朗县、工布江达县和墨脱县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第一时间形成应急调查报告,提出了减灾防灾对策建议,报送给当地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有效地服务于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为震区政府编制震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撑,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天灾无情,人有情。为了人民的安康,探矿工艺所全体干部职工倾尽全力。从奔赴救灾第一线到积极研发新的防灾设备,从人工检测到实现自动监测,他们一直勇往直前,不曾辜负党和人民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