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发展与生态建设可以双赢

16.03.2018  16:13

  2015年10月,我国科研团队在自然界中首次发现了金属铀,这一成果在国内外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支团队的带头人就是李子颖——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李子颖接受了《中国矿业报》记者的专访。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铀矿地质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也作为全国唯一的铀矿地质研究院所的领头人,李子颖针对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改革发展、“走出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召开之前,我针对新时代地质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专门请教了陈毓川院士等老一辈地矿领域的专家,他们的很多建议对于未来地矿行业的发展仍然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新时代,我们地质工作者应该把握住国家战略和需求的调整变化,主动适应并走出一条地矿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赢的道路。”李子颖说。

   新时代地质工作将大有作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直接提到地质矿产工作的篇幅不多,但我认为地质工作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将大有作为。”李子颖表示,地质工作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一直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保障资源能源、城市建设和规划等,“地质工作的基础性作用也不能仅仅局限地理解为矿产资源勘查,另一方面的作用体现在环境、生态、农业、军事、自然灾害防治等其他领域的应用”。

  李子颖说,一直以来,矿产资源勘查都是地质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目前,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许没有十年前那么旺盛,但也不会降到很低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经济增长要在6.5%左右,要保持这样的增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依旧会很高。从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地质找矿工作应该继续加强。

  另一个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对很多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包括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铬、镍、钾盐等。“通过开展地质工作,摸清资源家底,其重要的意义在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建设资源强国。”李子颖表示。

  地质工作目前已经逐渐拓宽到大地质范畴。李子颖举例说,比如:在防灾减灾方面,因为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活动有关,因此地质工作可以提供基础的数据;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地质和物化探调查的成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污染防治方面,针对自然因素造成的污染,比如重金属等矿产资源对环境、水体的破坏,引起了地下水重金属超标、地方病等,地质工作可以像“手术刀”一样,把这些影响人类生存生活的“毒瘤”从生态环境中拿掉;在城市建设方面,基础的地质调查可以为城市的规划和地下空间的利用提供数据和依据;在农业方面,地球化学土壤调查可以支撑特色农业的发展,助力特色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在国防方面,一些地下的国防工程、边境线的国防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地质工作的大力支持。

  “事实证明,地质工作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李子颖说,在新时代,要赋予地质工作新的含义,在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征程中,应该继续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聚焦“一带一路”促进地矿“走出去

  “我国的地矿工作有很好的基础,从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到矿业开发,都有很强的技术力量和很丰富的经验。”李子颖认为,在新时代,我国的地矿工作可发挥优势践行国家倡议“走出去”,企业和政府应该结合起来,走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子。

  李子颖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地矿业发展创造了机遇和国际合作的空间。“一带一路”建设贯穿亚、欧、非大陆65个国家,其中包括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但主体仍是亚州、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需求日增,正是我国与沿线各国开展矿产资源互利合作,促进矿产品贸易,发挥我国勘查开发能力的大好时机,前景广阔。

  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东、非洲的有些国家的基础地质工作非常薄弱,几乎还没有形成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我国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李子颖以在沙特的一个项目为例说到:“沙特的国家经济实力雄厚,但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他们邀请我们去开展项目合作,可以说是优势互补的体现。

  “在建立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矿技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市场、基础性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开发、重大基础建设中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调查等方面,可以进行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地质工作将大有可为。”李子颖表示,这对于更好地保障我国矿产资源需求,促进我国矿业健康地走向世界,更快地成为资源强国也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我国地矿工作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更科学地“走出去”,李子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把地质与矿业对外合作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明确有关的国家领导机构,加强统筹和协调;二是建议建立国家“一带一路”矿产勘查风险基金和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地矿单位开展国外矿产勘查,鼓励和带动地矿和资源开发企业走出去;三是建议加强走出去和请进来人才的交流和培训,充分发挥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人才培训和培养平台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我国和合作国的国际化人才,促进“走出去”和合作。

   实现地矿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的经济高速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在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李子颖表示,在新时代,保护生态环境是全国的重要任务,亦是全民的利益所在,国家已有具体要求、规定与部署。

  李子颖表示,在原来各项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地矿工作的勘查、采矿和选冶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但从全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基本都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走回头路的历程。“社会完成工业化后,社会文明和科技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生态环境的保护得到重视,将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

  “我国目前亦正在经历这一阶段,正在朝着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标迈进。”李子颖说,从地矿行业来说,根据目前我国勘查、开发的科技水平,实现绿色勘查与绿色矿山开发,已具备基本条件。“国内已建成一批绿色矿山,如南京的栖霞铅锌矿、浙江深山丛林中的治岭头金矿、新疆的地浸铀矿等,再例如在鄂尔多斯盆地半沙漠区的神华煤矿,矿山开发不仅注重了生态环境保护,还实现了对矿区附近大面积的半沙漠区的绿化,进一步改善了自然环境。因此,加强协调,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勘查、绿色开发,地矿工作的发展就可以逐步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关键是社会与地矿界要共同重视。

  李子颖建议,由国家自然资源与生态环保主管部门联合拟定科学合理、切合国情的矿产勘查、开发环保要求与管理办法,包括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地矿工作区开展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基础地质调查,以及使用地质调查和物化探的先进技术开展的矿产调查与预查、环境生态调查等,应经相关部门批准备案后正常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摸清资源家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地质数据。

  针对一些位于环境敏感区内或自然保护区内,经矿产调查或预查发现的国家急需或战略性的矿产资源,李子颖建议,如果有望达到大型、超大型矿产地,应在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基础上,经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联合批准备案后,根据绿色矿山工艺技术和环保生态建设的要求,进行勘探与开发,实现地矿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开启生态治理体系系统性创新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社科院
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张建龙  林业厅
努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和现状,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