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召开 罗卫红副厅长作交流发言

29.05.2015  13:30

5月28日,由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和光明日报合办的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光明日报社召开。民政部宫副部长蒲光出席会议并讲话,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致辞。  

宫蒲光指出,地名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地名文化建设、促进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新时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民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途径。他强调,地名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三项原则,即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兼顾。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辅相承,不可偏废,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发展地名文化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要认真开展地名文化资源调查、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及时总结地名文化建设实践经验,深入探索地名文化建设规律。他要求,地名文化建设要重点抓好“三个关键”,即地名文化服务工作、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名文化发展平台建设。要紧密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积极开展地名文化服务工作;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数据库,深入推进“千年古县”等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要进一步密切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着力搭建地名文化发展平台。 

宫蒲光副部长和何东平总编辑对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和光明日报合作推出的“地名的故事-那些历史那些乡愁”系列报道和“寻找最美地名”活动给予积极的肯定,认为这次合作很好地传播了地名文化知识,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地名文化宣传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的成功典范。 

部区划地名司柳拯司长主持会议。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刘保全会长、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中南大学胡彬彬教授、浙江省民政厅罗卫红副厅长、中国政法大学薛刚凌院长、北京大学岳升阳副教授围绕地名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分别作了专题发言,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就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了主旨演讲。 

我厅罗卫红副厅长的发言题目是《弘扬优秀地名文化 讲好浙江地名故事——地名文化建设与传播的浙江探索》。她说,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了丰富的人类智慧,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识别、命名和用于交往的文化。地名文化的源头来自远古,它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它告诉人们“我们从哪里来”,让我们记得荣耀,记得悲痛,记得情感,记得认同,记得乡愁。   

近年来,在民政部的有力指导下,我省紧密结合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结合民政部千年古地名文化保护与认定工作,结合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当前形势和百姓需求,紧扣 “八八战略”、“两富浙江”、“两美浙江”、“诗画浙江”战略部署,主动对接并融入特色小镇、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工作,积极推进地名文化建设,持续开展地名文化理论研究,广泛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深入的地名工作,挖掘地名文化资源。 地名文化工作的开展要以地名工作为基础和后盾,而地名工作的深入与否直接关系到地名文化的保护和利用。2012年,我厅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和《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等文件要求,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作了周密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地名文化遗产的摸底排查。全省开展了对“千年古城(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畲族语地名、著名自然地理实体、近现代重要地名等七大类重点地名文化遗产的初步调查摸底、初步登记工作。经过县、市调查上报省民政厅的初步符合国家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的地名文化遗产总共有727处。其中千年古城(都)7处,千年古县38处,千年古镇110处,千年古村329处,畲族地名2处,著名山川92处,近现代地名149处。这与全省11个地市、90个县(市、区)、1300多个乡镇(街道)、近3万个村对比,实属稀缺资源,加强保护刻不容缓。同时,我们认真做好地名成果转化工作。2012年以来,结合全国地名普查试点,据不完全统计,编撰出版地名图、地名志、地名录和地名文化系列图书共计174种68万多份。涌现出如《杭州的街巷里弄》、《杭州老房子》、《萧山地名杂记》、《桐乡地名故事》、《舟山群岛新区地名史话》、《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坐标》、《衢州弄堂》、《衢州故城史话》 等一批优秀作品。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保护传承地名遗产。 历史地名特别是存在了几百上千年的老地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独特的城市和乡村文化载体,是城市和乡村文化的活化石、活名片,对旅游来说,也是乡愁所寄。它也是城市美学、园林美学、景观美学的历史展示。由此,我们深刻理解民政部出台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几个文件的重要意义,加强了制度建设。

为适应新型城市化加快推进的新形势,有效解决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难、消失易的现实困境,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我省在修订《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时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地名文化”作为地名管理服务的一项重要原则写入新修订的《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组织调查地名文化遗产,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并明确把地名文化遗产内容纳入地名规划。从而确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地位。 

同时,地名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多部门合力推进。今年年初,我以省政协常委的身份在省“两会”上递交了题为“重视千年古村(镇)和古地名文化的保护利用,讲好浙江故事、打造诗画江南”的提案,呼吁有关部门重视古地名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为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以提案协商为契机,在厅长的重视支持下,我带领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走访了住建厅、文化厅、旅游局、文物局等部门,与上述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交流洽谈,宣传地名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达成高度共识,结合他们已经开展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小镇、“非遗”主题小镇、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等的评定工作,共同开展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文化遗产认定工作。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的通知》中,包括了认定项目、认定条件、申报程序、申报时间,十分具体,操作性强。并强调这项工作要建立宣传、保护、挖掘和综合利用协调推进机制,丰富和提升地名文化遗产内涵价值,大力传播地域特色文化,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同时,我们与浙江大学跨文化研究所一道,共同开展民政文化研究工作。在研究中,深刻认识地名文化的本质特征,美学意义,现实作用,和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把地名文化与养老文化、慈善文化、社区文化一起,列为研究重点,为弘扬地名文化提供理论支撑。

在地名文化建设中,我们采取面上推进和试点先行相结合的办法推动工作。我们在自身为千年古城、所辖县(市)均为千年古县的历史文化名市——衢州市开展市一级的先行试点工作。衢州地处钱塘江上游,风光秀丽,具有1800多年历史,有南孔圣地、烂柯山围棋仙地、江山清漾毛氏宗祠、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千古之谜龙游石窟以及古姑蔑国遗址。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生态工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这为地名文化建设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多次到衢州市调研地名文化工作,与衢州市政府进行对接,召开了三次地名文化建设座谈会,指导工作,邀请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地名专家组成员共同论证,将这项工作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衢州南孔儒学文化有机结合。目前衢州市已经成立领导小组和地名文化专家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认真部署这一工作,其中龙游县、江山市已经着手开展千年古县申报工作。

我们也在嘉善县西塘镇开展基层试点工作。嘉善县是全国唯一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地嘉人善。西塘古镇的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善文化的气氛浓厚,明代万历年间陈龙正在此创办了慈善机构“同善会馆”,他的同时代人袁了凡在此写下善书家训《了凡四训》。西塘古镇也留下不少历史遗迹和传说,现有古镇风貌保存相当完好。我们与嘉善县民政局等部门一起,多次研讨,实地感受与走访,共同策划西塘古镇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杭州市的湖滨街道已经作了拓展地名文化的初步尝试,主要是实地考察了中山中路这一当年南宋的御街,梳理《武林志》的历史记载,发掘百岁坊等来历,开展口述史等工作,同时我厅经过评估,对其社会组织《湖滨晴雨工作室》进行资助,从多方面推进杭州湖滨街道打造“孝亲文化一条街”工作,目的是以可视的、外化的物化载体来呈现。

以创新的传播手段,讲好浙江地名故事。 文化是需要传播的,通过润物细无声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为推动民政宣传及地名文化宣传工作,今年我厅主要的宣传载体就是讲好两个系列故事:即“最美慈善公益故事”和“浙江地名文化故事”,确定的创新方法是构建以网络为主阵地、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宣传的新格局,并探索“微电影”等新型传播方式。

按照立体式宣传的构想,我们主动对接了省广电集团、浙报集团及所属的重要媒体《钱江晚报》和省政府指定媒体“浙江在线”网站,对接了新媒体腾讯.大浙网、浙江交通之声、杭州十九楼网,争取做到报纸上有字,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网络上有故事。我们在腾讯上开通了全省民政系统微博,并将构建全省民政系统微博、微信矩阵,努力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传播民政好声音。同时依托浙江区划地名学会的相关专业力量,尝试进行微电影方式的编制传播。

我们首次选择嘉善的西塘古镇作为微电影的拍摄基地。嘉在嘉善古镇西塘,处处是富有诗意的街名、路名(如卧龙桥上有一副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旅舍的名字有“听雨轩”、“屋里厢”、“雨季邂逅”;咖啡吧、酒吧的名字有:“转角遇到爱”、“我在西塘等你”、“陌上花开”、“彼岸花”等),同时又是善文化的发源地。为此,我们把地名文化与善文化相结合,正在完善微电影剧本。我们将从招募志愿者担任剧中角色为切入点,既宣传西塘古镇文化,又宣传慈善公益文化,并且将在传播面较广的腾讯.大浙网和杭州“十九楼”网、浙江广电集团有关频道播出。同时,省委宣传部领导还建议我们可根据龙游、德清、慈溪、义乌、上虞等地名和地域特点,宣传和传播龙文化、德文化、慈文化、义文化和孝文化等。

为做好地名文化传播工作,我们策划了在省级层面开展“寻找乡愁 寻梦小镇——浙江省地名文化系列宣传活动”,并将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媒体记者组成“古镇古村落采风团”分几路实地采访,寻访最美古镇、最古老村落等,打响地名文化宣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