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传承着一方乡愁和文化 这些乱象需要规范起来

07.07.2016  14:42

  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小到街巷里弄,大到城市名称,皆是地名的范畴。可以说,地名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守护着城市的回忆与温度,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心中,地名就是我们回家的路。

  桐乡,亦是一个地名。这一地名,缘于桐乡自古遍栽梧桐树,寓意“梧桐之乡”而得名。和这个传承了上千年的地名一样,桐乡拥有众多反映我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但记者近日走访桐乡各地时发现,目前我市地名还存在一定的乱象,如“贪大求洋”的地名乱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做好桐乡的地名工作,传承好桐乡的历史文化,我市地名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地名是一个地方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体现与记录,承载的是一方乡愁。”昨天,桐乡市民政局局长俞少杰告诉记者,一个个大小地名串起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市民政部门也呼吁,全市上下要重视地名工作与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推动桐乡地名工作的规范化,促进文化的传承。

   这些地名乱象需要规范起来

  今年73岁的退休老教师陈志农对桐乡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并在去年成为我市首批地名评审专家。“很多开发商喜欢为楼盘起一个洋名,‘贪大求洋’的现象比较突出。还有地名重名、地名拗口等问题也都要引起重视。”对于近年来我市出现的一些地名乱象,陈志农感受深刻。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地名乱象的整治力度,也引起了国家民政部的高度重视。今年3月,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现象,营造规范有序的地名环境。

  洋地名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割裂了桐乡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地名重名的现象,则给群众带来了不便。如在我市的庆丰路和环城东路上,分别有一座北港桥,让外地游客和市民一时难以分清。在陈志农看来,取好新地名是一件不能马虎的事情,必须要抱着对桐乡负责的态度,仔细推敲每一个地名。

  “我们希望能努力从源头上杜绝地名的不规范现象,根治地名乱象。”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镇(街道)在申报地名前一定要慎重,并仔细研究我市出台的地名相关条例,认认真真取好地名。

   地名要传承好桐乡历史文化

  那么,究竟怎样的地名才是一个好的地名?陈志农说,好的地名应该具有尊重历史、朗朗上口、传承历史文化等特点。只有这样的地名才能担当得起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为了更好做好地名工作,让桐乡的地名能记得住乡愁。去年7月,我市成立了市地名评审专家委员会,聘请了7名熟悉桐乡历史文化的退休老教师和老民政工作人员参与地名工作,今年6月底,地名评审专家已经扩展到16人。据了解,为了提高地名命名的质量,目前,在地名命名中,由各镇(街道)、振东新区、市经济开发区等地将地名命名文件上报给市民政局,再由市地名评审专家委员会对疑难地名、重要地名等统一讨论并最终确定地名。

  “如在凤凰湖周边道路的命名中,我们确定了肖冰路、凤仪路等地名,为的就是传承好桐乡的历史文化。”陈志农说,地名命名要体现文化的传承,也要达到反映时代进步的目的,让更多地名真正成为桐乡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