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中涵养“最好的自己”

10.09.2015  14:24
              每天放学,当悠扬空灵的太极音乐响起的时候,拱宸桥小学的师生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校门口,在师生间深深的三鞠躬致意后,踏上回家的路。
  这几乎成了傍晚拱北小区一道暖心的风景,总有路人驻足观赏、频频赞叹:这才是一所学校该有的样子!
  “童蒙养正,教会孩子做人永远是教育的灵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校长王崧舟说,“从基本的人性出发,到美好人格的养成,这就是学校的使命和良知。
  随着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杭州的推进,拱宸桥小学也依托一系列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变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涵养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其中,以国学经典等文化传承为特色的拓展性课程更是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每天放学,孩子们举手投足之间所透露出的文质彬彬的小君子气质,就是传统文化涵养的结果。
  国学教育坚持了12年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教室里,语文教师王燕正在给学生们讲解《千字文》。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这里有不少生僻字,比如巨阙,很难通俗地跟孩子们解释明白。王燕为此下了一番功夫,动用了多媒体,播了一段微电影,说的是春秋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献宝剑的故事,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而整堂国学课也显得妙趣横生。
  早在2003年,学校就走上了“国学经典教育”之路,他们默默地许下一个梦想:借由中华经典的诵读和陶冶,为拱小的孩子播下中国文化的种子,使孩子成为“有根的现代小公民”。
  什么是“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就是以立足儿童视角,开启儿童心智,培育成功心态为价值取向,以国学经典为核心内容,以学科课程、体验课程为课程架构,以诵读、体验、陶冶、迁移为主要方式,学习、感悟、体验并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从而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的教育课程体系。
  一开始,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教师们通过网络等途径,自发搜索整理国学经典名言、名句、名篇让学生诵读。两年后,学校开始有组织地推广这一做法,并引进了固定的国学读本,每天7:50~8:00,11:35~11:45,15:00~15:10,这是学校的晨读、午诵和暮吟时间。教师们说,这样学生能够确保每天有不少于3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周就能确保有不少于15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年就能确保不少于4500分钟,相当于75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6年就能确保有不少于45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2012年,学校正式把国学经典纳入必修的拓展性课程,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每周都会上一节国学课,国学内容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课程序列:一年级读基础蒙学,如《弟子规》《三字经》等;二年级读进阶蒙学,如《笠翁对韵》《龙文鞭影》等;三年级读儒家经典《大学》《中庸》;四年级读儒家经典《论语》《孟子》;五年级读“四库”经部、子部的精华;六年级读“四库”集部、史部的精华。
  推行初期,也有家长不理解。认为诵读这么多经典,又不考试,有什么用?还不如学点奥数、英语什么的。其实,教育一旦急功近利就一定会出问题。所幸的是,拱小一直坚持这种“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文化涵养课程建设。实践证明,长期的文化涵养正在悄然改变拱小学生的气质和习惯。有一次,四年级一名学生不见了。正当大家找得焦头烂额时,下午第一节上课铃响,这名学生却悠哉悠哉地回来了,原来她在国学馆当图书整理员。但有学生当场就指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你懂不懂?在学校,老师就是我们的父母,刚才找不到你,老师多担心啊。”教师最后总结说,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别让他人担心。
  拱小的教师们说:“国学之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悲悯。我们只想在学生内心种下文化的种子,那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等这颗种子发芽时,便是我们期待的‘成人之美’。

  “悦读”让经典活起来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琅琅的读书声伴着快板的节奏,传出了走廊,这是一年级教师屠佳婧正在教孩子们边打快板边读《弟子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听,多么抑扬顿挫的读书声,这是四年级教师吴月婷正在教学生吟诵《大学》。
  吟诵是古人的读书方法,也是最适合读古诗文的方法。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上国学经典,拱宸桥小学探索和打造出了独特的“乐学模式”,特别是“四读法”。如:始于“悦读”,激活学习动力;基于“熟读”,做足涵泳工夫;贵在“悟读”,唤醒主体智慧;成在“化读”,积淀文化底蕴。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会因时、因地、因材选择多种诵读变式,引领学生对国学知之、好之、乐之,以实现国学高度与儿童身心的无痕对接。
  据介绍,拱宸桥小学全校36位语文教师都会上国学课,他们还专门组建了国学教研组,每周开展国学课的观摩研讨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们的国学执教素养。在如切如磋的研修中,教师们发现,很多国学课的内容其实和语文课是可以相互穿插、融会贯通的。而在语文课上,教师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国学的兴趣,会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
  譬如课文《荀子·非相》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句话的大意是:君子贤能而能容纳无能的人,聪明而能容纳愚昧的人,知识渊博而能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教学时,教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有一个小黑点的白纸,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结果,学生都说看到了小黑点。接着,教师追问:除了小黑点,你还看到了什么?结果,有说啥都没有看到的,也终于有人说看到了小黑点之外的白纸。于是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原句说说自己的想法。
  12年的坚持不懈,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今年,由拱小国学教研组的教师们编撰的一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正式出版并在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这套读本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初中三年级。首发式上,专家们对这套“读本”作了高度评价:这是“全国第一套按国家课程标准序列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全国第一套遵循儿童认知心理特征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全国第一套配有完整诵读音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全国第一套全彩图系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目前,由王崧舟主编,国学组教师合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已作为国学教材的延伸和拓展在校内全面启用,学生利用晨诵时间,一天积累一篇古诗文,照这样计算,6年后拱宸桥小学的毕业生至少能熟练掌握经典古诗文1000篇,还不包括《国学》教材的篇目。大量的积累,为孩子打下了精神底色。王崧舟说:“古诗文的积累不是外显的实用,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

  国乐与国学比翼齐飞
  2012年10月,拱宸桥小学承办了一场全国班主任专业化高层论坛,来自全国29个省、市、地区500多所学校的参会代表云集杭城。那天,令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学校呈现的那场“少年中国”国乐演出。
  这场演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脉络,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融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国乐表演之中。
  演出的开场,有近100名小学生组成的民族管弦乐团随着大幕的拉开呈现在众人面前。二胡、唢呐、扬琴、琵琶、古筝……甚至平时很难见到的锣、钹、鼓、编钟也奏响了。一曲气势宏大、古朴庄重的雅乐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曲终,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入泮拜师礼的表演,则引来了阵阵欢笑声。身穿古时候孩童书生装的小演员们与扮作夫子的教师一起,演绎了古代学子入泮的全套礼仪:过棂星门,入泮池,行拜师礼,点朱砂(寓意开智),放生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
  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以“”为主题的《游子吟》诗意情景剧。顽皮的孩子长大了,辞别老母、远走他乡。母亲一针一针缝补着儿子的衣裳,泪眼婆娑。大屏幕上开始逐个呈现拱小孩子的画面,他们真诚地诉说着同一个心声:妈妈,我爱您!这些倾诉,或深情款款,或激情飞扬,让台下的观众无不动容,有的早已热泪盈眶。
  演出的最后,当所有演员出来谢幕时,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导演尹永斌盛赞这场“少年中国”国乐表演将中国传统美德通过“”“”形式做了创造性的展现,实现以礼求人,以礼载道,以道喻人,以乐感人,展现中华文化精髓,赋予时代生命气息。
  孔子曾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定为“六艺”,其中之一便是“”。孔子也曾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拱宸桥小学以“浸润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为办学特色,民乐也是在学校国学艺术教育结出的硕果。
  据介绍,在拱宸桥小学一至六年级的音乐教材中均设置了一些中国乐器知识及相应的代表曲目。如四年级教材中就有了解竹笛及代表曲《荫中鸟》(梆笛演奏)和《姑苏行》(曲笛演奏)。同时,学校开设了二胡、琵琶、笙、竹笛、扬琴、中阮、柳琴、古琴、唢呐等拓展性课程。为了弥补师资的不足,学校还聘请了江南丝竹传承人沈凤泉弟子——二胡演奏家蔡传武、青年琵琶演奏家吴秋艳、青年笛子演奏家卢彦东、笙演奏家刘人源、唢呐演奏家薛天龙等作为这些拓展性课程的专业导师。
  在专业技能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可以申请参加学校的国乐团,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丝竹乐合奏学习。每周一下午进行排练,定期与校外国乐艺人交流。学校还利用每年一次的“成功节”,进行国乐独奏比赛,让全体学习国乐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与平台。

  浓厚的校园国学氛围
  为营造一个诗意境界与“古典空间”,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拱宸桥小学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的“三高”理念,倾力打造以“精致、典雅”为风格特征的充满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和国学体验场馆,如:阴阳平衡的百年校史馆、飞龙在天的儿童国学馆、上善若水的运河研究院、为政以德的“双名”工作室、道不远人的班级文化角、君子比德的校园雕塑群……
  “哎咿呀……”5个孩子把粗粗的纤绳背在肩上,用力地拉拽,这时大屏幕上,一艘漕运船正在大运河中破浪疾驰,上面还呈现着拉力值。“现在你们知道古时候的纤夫工作有多累吧?”一位教师问道,孩子则气喘吁吁地点点头。
  这是一节运河文化体验课,地点就在拱宸桥小学的运河文化研究院。徜徉其间,体验项目还真不少,除了“纤夫拉纤”,还可以去踩水车、登上戏台唱戏等。作为研究院,海量信息才是这里最大的亮点,其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4个领域。各展区都有专属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就可直接链接到少年运河网进行拓展阅读。
  依托运河研究院,学生们近距离触摸到了运河文化。这是拱墅人的母亲河,也是拱墅人的“”。在运河研究院内,所有解说员都是拱宸桥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孩子们每解说一次就对运河文化加深一点认识。小讲解员们手拿一台平板电脑,扫描墙上的二维码,平板电脑上的屏幕马上就会跳出与图片相关的背景资料,并链接上拱宸桥小学主办的运河少年网,孩子们就可以在网上探究运河文化。
  在拱宸桥小学,孩子们若对运河文化感兴趣,还可以争当运河研究院小院士。每个学期,学校都要组织小院士们“千里走运河”采风,孩子们从运河沿岸18个城市收集来的水样,放置在运河研究院内,做成水样墙,在进行水质研究的同时也学到不少科普知识。
  2011年,拱小还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儿童国学馆。每天中午,儿童国学馆都会面向学生开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体验课或者阅览此处的藏书,如《四库全书》等。儿童国学馆的构思来自龙,寓意“飞龙在天”。龙首是儿童国学馆的玄关,上挂“明仁书院”匾牌,馆名取自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字和号。下设微缩泮池,古代儿童读书称“入泮”。中以半透明的玻璃刻写宋代大儒陆九渊的《读书》一诗,提醒学生“读书切戒在慌忙”。龙腹是儿童国学馆的讲经堂,设计灵感来自文人四艺:琴棋书画。学生每周会穿着汉服在讲经堂上国学体验课,希望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龙心是儿童国学馆的中心位置,设香案、置香炉、插三炷檀香,寓意天地人三才。龙心正面悬挂孔子行教图,学生至此要参拜孔子,让他们牢记孔子“至圣无域泽万世”的丰功伟绩。
  “我们始终强调生活才是国学经典教育最好的课堂。”王崧舟说,“只有将国学经典的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个孩子的生命,让他们活出文化的意义来,才是最好的国学课程。
  其实,这样的课程在拱小何止“国学经典”这一门。运河文化探究、全球小公民、儿童阅读阶梯、武术与养生、儿童微情商……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让拱小的孩子找到了成长的最近发展区,迈向了生命的最佳发展区,并一步一步地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


●拱宸桥小学开设的拓展性课程

类 别

课 程 名 称

必修

国学经典

儿童阅读阶梯

运河文化探究

武术与养生

儿童微情商

全球小公民

选修

明仁国艺堂:

(1)吟诵、吟唱(2)民族、民间舞(3)江南丝竹(4)古琴社(5)越剧

雏鹰电视台:

(1)小记者(2)主持人(3)朗诵(4)课本剧(5)摄影(6)微电影

非遗工作坊:

(1)古典书法(2)民间剪纸(3)面塑(4)篆刻(5)杭绣(6)软陶制作DIY(7)茶道(8)皮影

超级俱乐部:

(1)跆拳道(2)踏板操(3)跳踢类(跳绳、踢毽子、跳橡筋等)(4)篮球

(5)足球(6)“三棋”(围棋、象棋、国际象棋)(7)乒乓球(8)羽毛球

(9)艺术操(10)空竹(11)溜溜球(12)呼啦圈(13)陀螺(14)车铁环

3D科学院 :

(1)3D打印(2)三模(航模、车模、船模)(3)科幻画创作(4)小发明

韵和文学社:

(1)小小说(2)动漫小精灵(3)电脑手绘(4)合唱(5)课本剧(6)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