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拱宸桥上 重温杭州老底子的市井风情

16.07.2016  19:02

矗立在大运河上的古老桥梁——拱宸桥,对老杭州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那个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京杭大运河是游子们返乡或外出的主要交通通道,而拱宸桥是古运河杭州终点的标志。过了拱宸桥,杭州就到了。

拱宸桥的历史由来

相传在古代,“”是指帝王住的地方,“”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

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明朝时,大关设立了“北新关”(关口),让南来北往的人在运河两岸留驻。随着运河两岸人们交流的增多,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修建了拱宸桥。中间曾坍塌,于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

拱宸桥全长92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

几经废兴的拱宸桥

说起拱宸桥的历史,也是几经磨难。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载,拱宸桥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桥在清代几经毁坏重建。顺治八年(1651年)桥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云林寺的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两尺,加宽两尺,并作《重建拱宸桥记》。

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由于拱宸桥桥心设有太平军堡垒,经战火洗劫,桥再次濒于倒塌。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

十九世纪末杭州开埠后,日本人在拱宸桥桥面中间铺筑2.7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1949年以后,杭州市人民政府规定禁止通行机动车,目前拱宸桥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拱宸桥畔莺歌燕舞

拱宸桥历来就是繁华之地。明朝时, 拱宸桥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经过这里,造就了这一片商业热土。以前杭州就有句老话:大生意在湖墅,小生意在城里(就是上城区、下城区)。来这里进行的都是大宗生意。

据历史记载,杭州的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火车站、第一个邮局、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报社,都是开在这里的。那时,盖叫天来杭州演出,第一站就是在这里的天仙茶园演出,一炮而红。还有在此成名的戏剧名角:京剧演员周杏芳、越剧演员傅全香。

当时就有人形容:“洋街两面沸笙歌,戏馆茶园逐渐多。国忌如今都不禁,日间弹唱夜开锣。”如今越过拱宸桥来到桥西历史街区,依然能看到不少茶馆林立。你可以到老开心茶馆去坐一坐,小酌谈天,听听小热昏,看运河水滔滔流过。

(实习记者 向学燕 整理自杭州网、浙江在线网、钱江晚报)

原标题: 站在拱桥上 重温杭州老底子的市井风情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