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镇,剧场也是一出戏

28.10.2016  17:34

  从10月13日至22日的那10天里,浙江桐乡乌镇西栅景区因为第四届乌镇戏剧节的举办,又一次成为“戏剧天堂”——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部特邀剧目、围绕“一个旅行箱、一滴血、一颗流星”创作的18部青年竞演剧目,陆续在景区内的12个剧场上演。

  这12个剧场分布在横贯景区的西市河两岸,或露天或室内、或新建或改建或临时搭建,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乌镇剧场群,它们和1900多场嘉年华演出的桥、路、亭等场所,组成了乌镇特色的戏剧表演空间,让戏剧爱好者可以在江南水乡的桂花香气中闲闲地走着去看戏,也让游客感受到“当戏剧成为生活方式”的别样魅力。

  每个剧场,都有故事

  本届戏剧节的开幕戏是来自俄罗斯普希金话剧院的《妈妈的诗》,演出场地是位于西栅景区西北角的网剧场。这个新建剧场可容纳400人,也是11月将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会议中心的一部分。

  乌镇上一次新建剧场是在2011年。2007年,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开始思考西栅景区的旅游转型从何突破,受黄磊带他看《暗恋桃花源》的启发,他决定在小镇里办戏剧节。“戏剧是在小场景里讲故事,这和乌镇的气质符合;从渊源上说,清代戏曲家洪昇死在乌镇。”陈向宏告诉记者,围绕戏剧节的目标,他和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四人深入探讨了可能性,准备了4年多,首先做的是建剧场——包括新建和改造。

  乌镇大剧院的设计委托给了建筑师姚仁喜及其团队,其间,陈向宏曾几次写信强调剧院设计要控制体量、要和水有联系。2013年5月,乌镇大剧院建成投入使用,包含两个背对背设置的剧场,一个1200座、一个224座,两个剧场可以打通以扩大大剧院舞台的空间。这两个相连的椭圆形一虚一实,俯视宛如一朵盛开于湖面的并蒂莲,成为乌镇景区的地标建筑,也因其多功能而成为乌镇旅游的重要配套设施。

  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乌镇大剧院在西栅景区内堪称“大手笔”,对“连一堵旧墙都舍不得拆掉”的陈向宏而言,小剧场建设的最佳方案是改造,于是,有了可容纳192人的国乐剧院、100多人的秀水廊剧园、200人左右的蚌湾剧场、100人左右的沈家戏园。“小剧场改造有两个原则,一要符合戏剧表演的特征和空间需求,二要尽量保存传统建筑的特点。”陈向宏说。蚌湾和秀水廊的名字是他起的,今年戏剧节的青年竞演就在这两个剧场摆开擂台。

  “国乐是乌镇老剧院的名字,一个国民党军官起的名儿,1962年以后变成了乌镇影剧院,原址在农贸市场。我们现在看到的国乐剧院借用了‘国乐’这个名字,原来叫古戏台,舞台背面的木板墙(门窗)可打开,让船上的老百姓在水上就能一起看戏。”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顾问邵云对记者说。这位66岁的老人在西栅长大,对景区如数家珍:“蚌湾剧场原来叫蚌壳山,堆放许多蚌壳,小时候我们在那里看电影;秀水廊原来是江浙客商们喝茶议事的场所;沈家戏园是以前大户人家唱堂会的地方。

  剧组提要求,剧场来满足

  “这4个小剧场的改造在2013年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前夕完成。”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配套建设公司总经理姚建强告诉记者,最难改建的是国乐剧院,因为得在原来的天井位置做出观众席位。“舞台的建筑雕花、藻井、两边的厢房都是原有的,只做了翻新处理。没改建之前的剧场也很漂亮,你想象一下:阳光洒在天井里,一排排靠背长椅子,游客坐在那里看戏。”他说。

  姚建强2011年到乌镇,全程参与了4届戏剧节所有剧场的建设、使用和维护工作,并为所有参演剧目提供剧场服务。“配套建设公司近300名员工,其中有10人的核心团队负责戏剧节的剧场运行和管理。”他说,当剧目确定参演后,他们就开始和剧组对接,将剧场的详细信息发给对方,同时要求剧组提供全套演出技术清单以及演出视频。“我们会结合清单来观摩视频,不是看演技,而是看舞台布置的各种细节,评估演员的特殊动作可能对舞台造成的影响,从技术角度对剧目形成自己的理解。

  和剧组的这种对接一般始于6月初。2015年6月,首次担任戏剧节艺术总监的孟京辉还带着参演剧组和乌镇技术团队一起实地勘察了所有剧场,讨论哪个剧目适合在哪个剧场演、那个剧场要为剧目做哪些改造等问题。“今年8月,《妈妈的诗》剧组来网剧场场勘,那时网剧场还在装修,我们根据剧组的舞台数据和要求,在观众席中间位置增加了一根吊杆用做舞台面光灯杆,实现了剧组想要的灯光效果。”姚建强说,如果不是提前获知,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也有尽管提前知道却不是仅靠人力就能达到的要求——日本实验戏剧《樱之园》的演出剧场在露天的诗田广场,剧组要求提供100袋(125升)落叶铺满整个场地。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乌镇一般到11月才会有大面积落叶,乌镇技术团队曾联系过北方提早入秋的城市购买落叶,但高昂的采购价和运费让人却步,8月20日乌镇的一场大风带来了转机,落叶初现。此后,天气渐凉,景区的清洁工每天收集一些落叶,渐渐堆满了乌镇大剧院的地下仓库,在除湿机和人工翻动中,等待10月14日至16日的正式登台。

  演出前一周,乌镇的舞台保障团队从景区配套公司抽调人员,给每个剧场都配备了一个四五人的技术保障小组,准备好该剧场所有演出剧目所需的各项物品,并配合演出剧组进行装台以及舞台技术的执行。

  乌镇剧场群,看戏走着去

  在《樱之园》之外还承担了法国戏剧《冰川》演出的诗田广场,是本届戏剧节的4个临时剧场之一,紧挨益大丝号,钢管支架搭起舞台,黑色木板搭起围墙和338个观众座席。“国庆节前一周开始搭建,七八天就完成了。”姚建强告诉记者,日月广场也是临时搭建,原是个露天电影院,临时封起,今年首次搭建了观众席,方便观众看剧,中国的《李尔王》《群鬼2.0》和罗马尼亚的《暴风雨》均在此上演。

  “虽然座位靠后排,但头顶上方正好是个大树冠。坐树下,远看看依然明亮的夜空,近看看《李尔王》的大马跑过舞台,演员的身影被光投照在两侧斑驳的墙壁上,这种奇妙的剧场感让人可以忽略剧的平淡。”一位观众这样描述日月广场的观剧感受。

  对于今年新增的大剧院序厅和枕水雕花厅,姚建强说:“序厅可以说是大剧院的前厅,戏剧节艺委会在选演出场地时看中了,我们没有做改造,只是在现有场地增加了灯光架、幕布、椅子等基本设施。雕花厅是从酒店前台到会场的一个过厅,雕梁画栋,很奢华,不用改造,搭一个3米×6米的舞台,包上红地毯,放置170个座位,再根据《卡里古拉》剧组的要求在舞台背面和观众席两侧架了3个投影机和投影幕。

  这种“就地取材”的思路一直贯穿在乌镇剧场建设中。2014年戏剧节的开幕戏《青蛇》的演出场地叫水剧场,那里原本是甲鱼塘,如今是这样一个露天剧场——2300多个原木铺就的观众席呈扇形展开,逐层升高,将近7000平方米新月形湖泊中的主舞台尽收眼底,舞台背后则是马头墙、观音兜和高耸的白莲古塔、飞檐翘角的文昌阁。

  水剧场、国乐剧院、秀水廊剧园和蚌湾剧场都由陈向宏一手设计,也是他心目中最能代表乌镇的剧场。对于乌镇在戏剧空间创造和运用方面的经验,陈向宏说:“无论室外还是室内,表演场所要和自然、和建筑融为一体。不同风格的剧院加上街头的表演角,让乌镇成了一个比较罕见的剧场集中区域,观众看完戏不会马上散开。这里是围起来的戏剧生活圈。

  “乌镇是中国唯一能步行去10个剧场看戏的地方。”黄磊在戏剧节期间曾说。不过,现在去乌镇的人只能看到六七个剧场,那些临时搭建的已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或是景区一角或是大酒店过厅或是露天电影院,而新建的大剧院和改造的小剧场,也不曾闲着。“乌镇西栅景区每年要接待800多个大小会议,小剧场是小型演出、酒会、商务会议的理想地点。”陈向宏说,戏剧节之外,这些空间一方面为旅游服务,一方面也为社会服务,“大剧院去年做了好几场音乐会,都是免费向桐乡当地居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