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窝窝里的新年狂欢

27.01.2017  17:38

  过大年、看春晚,从春晚出现的时候开始,人们过年的传统习俗便增添了新的内容:除夕夜,全家团聚围坐在一起,先吃年夜饭,再看春节联欢晚会直播。在很多禁放、限放鞭炮的城市,节日里,很多时候人们是通过春晚的喜庆祥和感受过年气氛的。而在我国很多农村乡镇,农民自办春晚红火过大年的情景也是此起彼伏。

  没有巨大奢华的舞台背景和立体炫目的灯光,没有偶像明星、职业歌手和精致华丽的服装,却处处反映着村里发生的真实故事,熟悉的方言、熟悉的面孔、流传于乡间的段子……乡村春晚以本真的面貌向人们展示出民间传统年节的味道。为了将乡村春晚进行简单勾勒,本版特选取三地不同风情的乡村春晚进行展示。

  浙江丽水月山春晚:带动700多个村自办春晚

  《农活秀》是历年月山春晚的经典保留节目,展示出建国60多年来月山村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资料图)

  1981年春节,浙江丽水月山村36岁的乡村医生吴绍利和几个朋友围坐在一起合计着过年怎么乐呵,办联欢会的想法便由此萌发,经众人商议便一拍即合。正月初一早上,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吴绍利自家的客厅里挤满了前来观看节目的乡亲们,在吴绍利女儿演唱的《新年好》的歌声中,联欢会拉开了序幕……至今,就连吴绍利的儿子回想起当年的那台联欢会都觉得十分温馨。

  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台联欢会,经过30多年的坚持,从最初的在村民家中到在公路边、操场上、会堂里直至县城的舞台,逐步发展成为月山春晚。如今月山春晚如寒冬里的一簇火苗,点燃了整个丽水市各乡村举办春晚的热情,也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据统计,2016年春节期间,丽水市2000多个行政村中有772个村自办春晚,700多名农民导演、30多万名村民演员登台自娱自乐,展示自己的才华;80多万乡村民众、20多万外地游客通过乡村春晚的草根舞台同庆同乐;1.1万多个农民自创节目、100多台特色春晚激活了乡村旅游,形成“春晚红利”达14.13亿元。

  今年1月20日,小年夜,月山村在摆完规模庞大的百家宴之后,众人期待已久的第37届月山春晚如约而至。台上依旧是月山村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台下却多了许多慕名前来感受“年味”的各地观众。

  80多岁的老人围坐桌前一边干农活,一边唱着传唱至今的月山山歌;孩子们身着黄色的演出服,跳起小鸡舞,挥着稚嫩的小手为大家送上鸡年祝福;回乡创业的青年吴峰将亲身经历改编成情景剧《鸡娃》,展现了月山人创业中的艰辛与快乐……

  台上的村民演得不亦乐乎,台下的观众也看得非常尽兴。据丽水乡村春晚品牌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之一、浙江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艺术处处长林岳豹介绍,月山春晚已经成为当地的传统年俗,只要是月山人,不管是外出打工的、在家务农的,到了年底,都会把办春晚当成头等重要的大事。随着近些年月山春晚的名气越来越响,当地已经发展起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与月山村村民一起度过春节。

  从一台月山春晚,发展到千台阵容、百台特色、十台样本的丽水乡村春晚品牌,再发展至成立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在“一带一路”21国同步直播,丽水乡村春晚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乡土文化品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丽水乡村春晚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乡村春晚,目前已呈现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等特点。如:景宁县以“百村闹春”的形式组织了100多台春晚,云和县突出“百项非遗”特色办春晚,缙云县结合当地婺剧特色办春晚,遂昌县结合乡村旅游办春晚,丽水莲都区以“天天乐”为基础办春晚,松阳县结合古村落办春晚,龙泉市以乡村文化漫游办春晚……一县一特色的“乡村春晚”品牌正竞相花开。

  辽宁盘山太平新村春晚:年集、年味、年祭、年戏,一样都不少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1月15日,在辽宁省盘山县太平新村,一台办在村委会副主任家里的乡村春晚正在以年集、年味、年祭、年戏四部分向观众展示东北过年的习俗。

  在嘈杂的集市上,在各种叫卖声、高跷秧歌声、舞龙舞狮的伴奏声中,一声声清脆的童声齐唱起东北风味的民谣,一位老奶奶带着孙女来赶集。这一场景表现的是太平新村过年时的热闹场面。

  吃豆包、杀猪羊、贴窗花……在村委会副主任王宏仁家,全家人都在忙着做各种过年的准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打趣,浓浓的家庭团圆氛围让观众体会到了温馨过年的味道。

  拜祖先、上高香、发压岁钱……每年春节,祭祀祖先可以说是年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春晚的年祭单元就是为了展现这一习俗。辽宁盘锦文化馆馆长、此次春晚总导演刘仁介绍说,在城市,拜祖先的习俗正在丢失,但在农村这种习俗依然存在。这次春晚就是要把这些习俗再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传统文化。

  年戏单元是此次春晚的重头戏,节目形式以歌舞、戏曲、曲艺、器乐演奏等为主,主要演员均是普通群众及乡村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刘仁说,此次春晚以太平新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宏仁的家庭为整体背景,所有演员均以其家庭成员或亲属、村民的角色出现,以欢乐、和谐、团圆、喜庆、吉祥为基调,突出体现忠、孝、家、国以及年味、民俗、民族特色,向在场的所有观众展示了欢乐过大年的热闹场景。

  河南原阳县陈杏兰村春晚:传统游戏唤起对儿时生活的追忆

  歌谣里唱到:“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说的就是我国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的习俗。过了这一天,家家户户就正式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了。尤其在乡村,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

  小年节一大早,河南省原阳县陈杏兰村春晚组织者之一的陈红杰就开始忙活准备了,当天要在村里举办新一年的乡村春晚。简单的条幅、一条红毯、几张桌子凑成的评委席,就是此次乡村春晚的全部装备。按陈红杰的话说,前两年的春晚也没花多少钱,组织者只需提供音响和摄像设备,搭个台子,演员道具自备。“今年连道具都省了,只要人人都来参与就行。”没有道具怎么演节目呢?原来今年陈杏兰村的春晚选择了“传统游戏”的视角,以“寻找失去的记忆、重温老家的年味”为主题,恢复几十种乡村传统游戏,让全村的成年人集体重温儿时的记忆,让小孩子们也回归传统游戏,体味一下长辈们童年时的生活。

  编花篮、推桶箍、老鼠钻圈……当礼仪大妈举着由废纸箱改制成的节目牌报游戏名时,旁边观看的人群中发出一阵阵会心的笑声。时隔几十年,重新玩起那些童年里的传统游戏,不禁令很多人追忆起童年时光。74岁的陈怀兴老人和他的老伙计们用直木棍认真地打击着地上的弯木棍,游戏结束后,他感慨地回忆道,“打台”是他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项目。“那时候,谁要是能打一手‘好台’,那可就是四里八乡的大明星。可是这个游戏已经50多年没人玩了,只有60岁以上的人还对此有些印象。

  “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当《编花篮》的歌声响起,中年人都会想起儿时的这项传统游戏——编花篮。游戏中,大家拍着手、唱着歌,单腿相互盘成一圈,转着圈跳动着。几十年过去,人们再玩起这个游戏,心里仍感到欢乐和温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冰糕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之一,但很多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孩子能吃上冰糕的次数也屈指可数,所以孩子们就把吃完的冰糕棍儿攒起来,当成消遣的游乐玩具玩。撒经游戏就是由此而来。当日在撒经游戏环节,参与最多的是村里的小孩子们,大家纷纷要求“对战”,跃跃欲试。

  陈红杰说,这些游戏都是以前的小孩玩过的,此次春晚以传统游戏为主题,也是想让现在的孩子少玩电子游戏,多了解传统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