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条”终出台 土壤污染防治行业迎发展机遇

03.06.2016  16:18
  2013年的湖南大米镉超标事件曾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不仅是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土壤污染问题。


  前段时间,江苏常州某学校近500学生身体异常,再次引起业界对“毒土地”的关注。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


  官方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11.4%。


  相对于大气、水污染,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不均匀性、难可逆性、治理艰巨性等特点,且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


  针对大气、水污染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历时3年,污染防治第三张“王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终于正式出台。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纲领。


  专家表示,“土十条”的出台,将利于优化经济发展,培育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


   全国详查”摸清家底


  工作目标方面,“土十条”提出,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方面,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要达到上述目标,首先得摸清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当前我国对于土壤污染的底数不够清楚。


  为此,“土十条”要求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制定详查总体方案和技术规定,开展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成果审核。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此外还要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


  有分析称,这意味着土壤监测和调查市场将迎来重大利好。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有专家指出,相比大气和水污染防治领域都已颁行了专门立法,我国尚无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立法,这无疑严重制约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土十条”明确,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配合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工作。适时修订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土壤污染防治有关内容。


  2016年底前,完成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发布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


  2017年底前,出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部门规章。


  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各地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


  有分析称,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既是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分类管理 加强污染源监管


  与大气和水污染相比,土壤修复显得更加困难。为减轻土壤修复压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强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


  有专家指出,农用地的污染主要来源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及污水灌溉等。


  为此,该专家表示,要保护好农用地,就必须减少相应污染源。具体来看,首先,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将城镇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物直接用作肥料;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防止过量使用,促进源头减量。


  同时,要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农膜的行为,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


  对于灌溉水,该专家表示,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对因长期使用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


  “土十条”明确,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优先保护类,要防控企业污染。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现有相关行业企业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提标升级改造步伐。


  ——安全利用类,要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


  ——严格管控类,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有关县(市、区)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并落实有关措施。研究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


  有业内人士指出,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是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为此,“土十条”明确,要严控工矿污染、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加强工业废物处理处置。


  自2017年起,内蒙古、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区域,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我国将继续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完善重金属相关行业准入条件,禁止新建落后产能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建设项目。


  我国还将全面整治尾矿、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赤泥、冶炼渣、电石渣、铬渣、砷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制定整治方案并有序实施。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此前表示,“土十条”治理土壤污染,是个“大治理”过程,不是要投入几万亿元。


  他表示,“土十条”强调的是风险管控,要管控土壤污染风险,通过改变土地使用方式,而不是简单依靠巨大的资金投入,对污染的土壤要加强监测监控,不让污染继续发展。


   治理修复迎商机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玉锁表示,总体上看,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外土壤修复已有40年~50年的历史,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应用只有短短10年时间,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土壤治理修复行业企业从2010年的十余家增至近千家,从业人员从约2000人增至近万人,项目累计逾300项,具备产业发展基础。


  “土十条”明确,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


  各地要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治理与修复。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污染耕地集中区域优先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其他省份要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确定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


  业内人士指出,农用地治理与修复成本每亩从几千到几万元,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成本每立方米从几百到几千元,这意味着相关产业将随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快速推进而产生巨大投资空间。同时,土壤修复开发转让获取增值收益的模式逐渐成熟,打破了行业发展资金瓶颈,完善了从土地修复到收益实现的机制。随着“土十条”落地,土壤治理修复行业的拐点将到来。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指出,目前国内土壤修复产业产值仅为环保产业产值的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水平,未来随着相关修复治理工作的推进,预计可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土十条”通过淘汰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去产能、推行清洁生产等措施,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挥土壤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土十条”,预计可拉动GDP增长约2.7万亿元,可新增就业人口200万人以上。另一方面,“土十条”提出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严格管控受污染土壤环境风险、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等,将有力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和土壤污染防治咨询服务、装备药剂生产等相关产业发展,扩大环保产业规模。到2020年,预计可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4500亿元。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1-7月浙江网络零售逆势增长10.6%
  中新网杭州9月14日电(记者 郭其钰 实习生 苏礼昊)14日于杭州举行的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奎介绍,1至7月,浙江累计举办促销费活动近1600场次,实现网络零售额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10.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