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组织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座谈会
12月22日,省社科联召开在杭高校、科研单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座谈会,省委党校等8家单位的科研部门负责人参加,邵清副主席主持座谈会。
我省2014年获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达211项(不含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单列学科),申报和获得立项的项目数近年来稳居全国各省(区、市)的第一梯队。在整体取得较大进步的同时,就各科研单位而言,也存在申报冷暖不均、质量不高、缺乏长效促进机制等问题,座谈会就这些问题和提高2015年申报质量进行了探讨。
会上,各单位科研部门负责人首先就所在单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进行汇报,交流了做法和经验。 一是强化科研意识,大力发动社科学者参加申报。 浙江科技学院对人文社科教师提出了省部级以上项目“应报尽报”的要求;浙江传媒学院努力改变新闻传播、艺术类学科“重创作与实践、轻科研”的倾向;浙江外国语学院倡导二级学院科研副院长带头申报项目,通过大会、小会、校园网等及时发布申报通知,还通过短信平台向每个人文社科教师发布通知,做到“应知尽知”。 二是强化制度引导,努力构建项目申报的内生机制。 各单位都在激励和科研评价体系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省委党校制定新的《课题配套资助、成果结项管理暂行规定》,《规定》视项目获得立项层次、是否按期完成、结项等级而给予不同比例的配套奖励,改变以往经费使用以项目立项后配套为主的做法,增大后期奖励的比重,进一步肯定研究者开展研究本身的劳动价值,推动研究者如期、高质完成研究项目;浙江外国语学院的科研奖励配套大幅向国家级项目倾斜,减少或取消对中低级项目的配套;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大城市学院等单位都出台了社科研究提升计划,制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管理制度。 三是强化针对性指导,尽力提高申报质量。 各单位都建立了预申报制度,在国家和省里的申报公告发布之前,就组织校内外专家对选题和文本进行筛选、论证和雕琢。中国计量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动员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省部级项目成果的教师,进一步完善、提升后继续申报国家项目;省社科院、省委党校、中国计量学院更大程度上将论证的主导权交给二级单位(教研室、研究所、二级学院),以加强课题前期论证的学科针对性。各单位还就一些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中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最后,邵清副主席对会议进行小结。他在简单回顾了我省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的整体情况后,对新一年的项目申报提出了指导意见。 一要抓动员。 抓动员既要“眼光向下”,注重质量。要动员本单位社科学者积极申报,不光要瞄准青年教师、新进博士们,也要动员骨干教授们梅开二度再续辉煌;抓动员也要“眼光向上”,注重机制。即推动校级层面形成有利于社科研究的政策和环境,形成导向和长效机制,例如由项目配套到项目奖励的转变,可以在立项、结题、获奖等环节予以奖励,在可操作范围内多肯定学者们的学术劳动价值和优质研究成果的价值。 二要抓选题。 要瞄准学术前沿,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党和国家制定的重大战略和重大决策;选题不应拘泥于自己的教学学科身份属性,而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科专长作为基础和工具;选题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要特别关注具有全国意义的浙江实践、浙江经验的研究,努力把地方性知识上升到普适性的理论,也就是坚持“小切口、大出口”。 三是要抓文本。 申报过程和文本一定要符合规范,再有研究意义的选题在形式上也不应有硬伤,细节会影响成败。无论是新手申报者还是资深学者,希望都能在合适范围内乐于公开自己的申报书并接受评议,乐于听取修改建议,以进一步完善选题和文本。抓申报文本,就是抓学术规范、抓申报质量、抓研究态度。 四是要抓目标。 制定适度的目标任务有利于提高实际行动成效。要把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科研单位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要把目标在二级单位进行分解;要提升目标的荣誉度,要充分肯定和宣传项目承担者所取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