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土资源科普讲解能力提升培训班侧记

02.11.2016  01:10

  “科普工作的春天即将到来。”在近日举办的2016国土资源科普讲解能力提升培训班上,来自全国的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者代表们真切地感知到了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

  本次培训班由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陕西杨凌示范区国土资源局承办。来自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单位的多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土资源科技管理部门等的150余名学员授课。内容包括国家“十三五”科普工作解读,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的形势、讲解技能训练、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科普教育活动的策划及组织实施等。期间还组织学员进行了案例学习和互动交流。

  据了解,本次培训班是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组织的第二期业务培训班。上一期培训举办于2014年,共有180余名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者参加。而本次培训的举办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是国土资源部认定的第二批科普教育基地,于2015年荣获了“全国优秀国土资源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称号。

  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本次培训班开幕式上,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表示,中央领导、国土资源部领导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对于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据了解,今年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百年纪念,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他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真诚服务青少年为重点,更好发挥地学研究基地、科普殿堂作用。这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国土资源科普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在9月初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也明确提出了要以向地球深部进军为统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科技“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战略,强调要围绕清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充满活力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要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培养造就高素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关于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姜大明也做了明确的指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厚植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要大力推动地质博物馆、地质资料馆、地质图书馆‘三馆’建设,夯实典藏基础,科研科普并重,突出社会效益,为普及地学指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做出不懈努力”。

  早在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作出了总体部署。

  《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目标是: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建成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方案》强调,要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大力宣传普及高新技术、绿色发展、健康生活等知识和观念,以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技教育与培训、社区科普益民、科普信息化、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产业助力和科普人才建设等重大工程,大幅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共建、社会动员、监测评估等机制,建立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确保我国公民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表示,这一切都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工作,并且将科普工作放在了前所未有的地位,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局面即将打开,科普工作的春天将要来临。

  科普取得长足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科普工作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科普工作负责人邱成利博士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普工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成效:公众科学素质和创新文化意识不断提升;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增长;科普经费投入稳定提高;科普传播形式日趋多样;群众性科技活动成效显著;创新文化环境逐步形成;大众创新创业渐成潮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成为共识。

  邱成利介绍说,从2014年的科普统计数据来看:当年全社会科普经费为150.03亿元,科普专项经费为64.01亿元,人均科普专项经费仅为4.68元;当年统计的全国科普人员数量为201万人,全国科技馆409个,科学技术类博物馆724个;当年共出版科普图书0.62亿册,占所有出版图书的0.76%,出版科普期刊1.08亿册,占所有出版期刊的3.49%,出版科技类报纸3.02亿份,占所有出版报纸的0.65%。此外,从全国举办科普讲座、科普专题展览、科普竞赛、交流活动的次数上来看,均比之前有所增加,一些新媒体传播手段也更加丰富了科普活动的开展途径。

  “虽然我们的科普工作较之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比如在人均科普经费、优秀科普图书期刊出版数量、创新科普方法手段等方面,仍然需要国家和广大科普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邱成利说。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普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规模,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国共建设国土资源科普基地138家,其中科技场馆类45家、资源保护类74家、科研实验类19家,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科普基地网络。二是科普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科普创作日益繁荣。通过评选年度部级科普示范活动和优秀国土资源科普图书,发挥优秀科普单位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对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激励和推介宣传力度。三是科普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结构更加合理。据不完全统计,全系统科普人员总数稳定在2万多人,志愿者超过万人。此外,在科研成果科普化、业务培训、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国土资源“十二五”科普目标和主要任务已顺利实现。

  高平表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是提升公众地球科学素质、凝聚各界保护地球绿色家园共识的有效途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面临诸多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公众宣传资源国情国策、提升资源忧患意识、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然而,国土资源知识专业性强,难以为普通公众理解和认知。科普工作因贴近群众,形式活泼多样,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宣传资源国情国策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众资源忧患意识和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以及引导公众理解、支持国土资源保护工作方面,科普工作大有可为。

  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谈及“十三五”期间国家对于科普工作的规划,邱成利说,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计划,“十三五”期间国家的科普工作有十大重点任务,包括:提高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强化重点领域科普、组织重大科普示范活动、大力促进科普产业发展、充实和提高科普人才队伍、构建新型创新文化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组织内部文化建设、形成鼓励创新的科学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国际科普与创新文化交流合作等。

  “这些重点工作的开展成效需要具体到某些指标上来。”邱成利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力求科普作品创作水平达到世界先进,原创能力、传播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创建一批国家科普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国家特色科普基地(如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家科普基地建设形成体系;政府科普投入显著提高,人均年科普专项经费超过10元(东部12元、中部10元、西部8元),万人拥有科普人员数达到20人,平均每60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达标率提高5个百分点,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宣传和培训,定期开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评;建立中国科普统计和监测评估体系,开展地区科普发展监测评价,建立地区科普发展指数评价体系;促成创新文化氛围基本形成。

  会上,高平简要介绍了“十三五”期间的国土资源科普工作重点。据了解,目前,国土资源部正在按照姜大明部长在全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制定《国土资源“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统筹谋划“十三五”国土资源科普工作。

  据介绍,初步设计的“十三五”国土资源科普工作重点包括八个方面:一是着力提升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国土资源科学素质;二是广泛开展系列国土资源科普活动,打造国土资源科普品牌;三是深入推进国土资源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国土资源科研机构、旅游场所以及科普基地等多方面的科普作用;四是不断强化国土资源科普人才培养,推进国土资源专业科普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协同发展;五是努力提高国土资源科普创作传播能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国土资源科普作品的需求;六是积极推动国土资源科普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科普产品创新联盟;七是大力促进创新创业与科普结合,促进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八是扎实推进国土资源科普统计等基础工作。

  “新形势要求我们的科普工作进行重点转移。”刘树臣认为,国土资源领域要把握新形势下的科普工作的新要求,从多方面做好转变工作。在理念方面,要明确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两翼”;在对象方面,由原来的重点是青少年,转变为强化青少年并向全体公众转移;在科普产品供给方面,由增加数量规模,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转变;在科普内容方面,从一般知识向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转变;在传播方式方面,由传统媒体传播、场馆展示为主,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及互动转变;在工作机制方面,由政府主导抓重大科普示范活动,向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常态化、经常性科普转变;在科普工作发展方面,由重点开展公益性事业性科普,向统筹做好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常性科普产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