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系列报道

26.11.2015  01:10

   浙江在线杭州11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董洁 编辑/马丽红) 在浙江谈双创,就像在杭州谈西湖一样自然。近日,在国家发改委等13家单位发起的“发现双创之星”走进浙江主题活动中,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透露,截至目前,浙江企业已经拿走了大半全国创业创新大赛奖项,一股“双创”暖流正席卷而来。

  在如此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中,越来越多的众创空间崛起,海归创新人才在浙江扎根,大学生也积极投身创业,成为浙江创业创新的生力军……

   特色小镇成创业创新“孵化器”

  在浙江信息经济大格局中,梦想小镇成为了创业创新的“苗圃”和孵化器。

  云栖小镇是全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虽不足9平方公里,却有100多家企业群聚于此,阿里云、富士康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企业也在这里扎根,行业领域涵盖了移动互联网、电商服务外包、游戏类、大数据应用、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基础设施等等。

  先进技术与思想在云栖小镇交融碰撞,缔造着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发、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通用计算平台——阿里云飞天5K项目也诞生于此。

  今年5月,来自云栖小镇的“阿里云”越过大洋进入了迪拜。迪拜企业Meraas集团和阿里云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合资成立一家全新的技术型企业,为中东、北非地区的企业、政府机构提供以云计算为支撑的系统集成服务,共同打造智慧城市“云上迪拜”。

  2014年金秋,省长李强在参观云栖小镇时说,省有关部门和杭州要积极支持云栖小镇建设,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在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强这样描绘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今年4月,浙江出台《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意见》指出,“特色小镇”要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等历史经典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立足于创业创新,承载着发展信息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的小镇,在浙江大地正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梦想小镇、基金小镇……越来越多创业创新的奇迹,正在一个个“小镇”里孕育。

  浙江成为海归人才的创业根据地

  随着宁波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厂房里第一炉高纯钛的出厂,标志着总投资达到两亿元的年产250吨超高纯钛项目正式投产,同时也预示着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具备超高纯钛材料自主生产能力的国家。

  这家企业的创办人,正是海外归来的创业人才吴景晖。

  赴美留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年轻的吴景晖进入美国一家世界100强企业并成为技术总工程师。为了打破少数国家对高纯钛的技术垄断,他毅然决定回国创业,生产出中国的“高纯钛”。回国创业之初,宁波当地的政策扶持给予了吴景晖巨大的帮助,只用了短短25个工作日就完成所有审批手续,国土、环保、规划和电力等部门也同时现场办公,大大加快了企业“落地开花”。

  目前,企业出产的高纯钛已经应用于半导体、航空航天和3D打印等行业领域,让中国的高纯钛走入“中国智造”的更多领域。

  海外归国的高层次人才为浙江的创业创新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持,从高新技术企业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心系祖国发展、勇于创业创新,成为在浙“海归”群体的鲜活写照。

  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归,浙江从2009年1月开始实施“千人计划”。截至目前,浙江省前7批“千人计划”已招揽人才1213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51名,位居全国前列。

  2011年,“浙江红卡”制度推出,向来浙创业创新、硕士以上学位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发放“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持证的海归人才可以在住房、贷款、出入境、子女就学等方面获得便利。

  曾求学于北京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的姚纳新2002年回浙江创业,他说,以浙商为代表的浙江经营文化、浙江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在全国可以说都是最好的,促使他这个土生土长的宁波人选择回到浙江发展。

   杭州每天有11个大学生投身创业

  去年11月,李克强总理到访浙江大学时,曾勉励同学们用创业创新的成果,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今年,浙江省教育厅还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提出到2017年,在浙江省建设30所左右示范性创业学院,形成10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去年,2014届浙江大学生毕业的就业跟踪调查显示,创业率已达到了5.04%,高于全国高校水平。

  在杭州,现在平均每天有11个大学生投身创业。

  今年10月,杭州还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具有公益性质的招聘会,专门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创业创新企业寻找人才。整场招聘会共有73家“双创”企业报名参加,以网络科技公司为主,涵盖了电子商务、环境保护、会展会务、生物医药,教育培训等行业,共推出就业岗位1000多个。在十余年工作经历的求职者眼中,“这些企业虽然大多是初创型,但都是属于极具创新能力的‘互联网+’领域,又有着浙江大学等名牌大学背书,相当有发展前景。”

  大学生创业创新的例子在浙江俯拾即是。张敏,16岁时开始创业,时至今日已拥有“中国微信SCRM营销教父”等头衔,其“钓客”项目获得A轮融资,单日订单数破万。陈恺,27岁,从草根投资出来后创建“佰亿猫金融”,上线初期就完成千万级A轮融资。童远鹏,2015级应届毕业生,目前正打造鲜花订制O2O平台……

  在浙江,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正成为创业大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并受到越来愈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