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四年初中“改”出孩子们的兴趣与潜能

09.05.2015  14:36

  给孩子们减负,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杭州,不少中小学早已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并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开辟了兴趣班、选修课、社团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的课改模式。

  不过很多家长也觉得疑惑,到底这些学校课改做得怎么样,有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呢?公办中小学报名即将开始,我们就来关注一下家门口的公办学校。

  “121”四年初中

  “改”出孩子们的兴趣与潜能

  从去年开始,杭州市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启动四年初中的“121”课程。在“多”出来的这一年里,孩子们可以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外,自由选择喜欢的兴趣课程,老师还会为已经规划好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生专门开辟一间教室,请来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辅导。

  如今一年过去了,孩子们的“121”课程上得怎么样了呢?

  在岳家湾,每周四和周五下午都是孩子们上选修课的时间。每个学期初,孩子们就要像大学抢选修课一样,早早打听起自己喜欢的老师和课程,守在电脑前等待选修时间开放,热门的选修课往往都有超出课程设置两倍以上的点击率。

  一年来,老师们也渐渐发现,最受欢迎的不是传统的培优课程,而是学校新开出的“游戏课”。比如魔方与数独课程、英语戏剧表演与外教口语课、生活实验室与好奇心实验室课……

  浙江省教坛新秀、大成岳家湾负责牵头课程研发的翁奇老师表示,“121”课程是将原本小学六年级的内容纳入初中整体规划,从而让孩子更早地适应初中生活,在初一和初二阶段就能完成初中基础课程的学习。而更多的课余时间则可以通过选修课开发出学生更多的可能性,“然而课堂的改革还只是其中的一步,学校也在进入国际化教育的理念,让课堂‘行走’起来。”

  翁老师口中的“行走的课堂”,是指让孩子的学习不要仅仅拘泥于校园,更要大胆地走出去。比如大成岳家湾与澳洲圣马克公会学校结成了姐妹学校,寒假期间两地学生互访;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走进浙江大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配套活动紧接着课堂而上。

  把简单的知识放在家里

  把难题带到课堂上来

  昨天上午,杭州市长寿桥小学举行了一次别样的公开课。上课前,校长董诞黎首先为大家介绍了“蛛网型学习”的研究成果,这是长寿桥小学经过三年自主研究杭州市首届重大课题《蛛网型学习:从线性学习走向非线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的初步成果展示,“就像蜘蛛结网的过程一样,我们先从孩子的学习内容、方式和环境三个维度出发,再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整合,以此来提升学习品质,推动学校课程改革。” 董诞黎说。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蛛网型学习”,长寿桥小学的陈金晶老师带着507班的学生在现场给大家演示了一下,他们是怎么上数学课的。

  上课铃声一响,陈老师并没有着急展开新的教学内容,而是拿出了一张学习统计情况表。原来,这节课的知识点孩子们已经事先在Moodle微课平台学习并做了相应的练习,系统记录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发现,在练习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孩子都顺利完成了第1至第4道题,而第5题的错误率明显上升。于是陈老师跳过前面的题目,直接为孩子们讲解第5道题目,同时让已经完成的孩子再把题目讲解给还有没有理解的孩子。

  把简单的知识放在家里,把难题带到课堂上,这样一来,一节课堂是不是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