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档案文化建设纪实

21.03.2016  15:48
传播档案文化 贴近大众需求

近年来,四川省各级档案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贴社会,主动作为,在开展档案文化建设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发挥了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彰显了档案的价值,发挥了档案的作用。

立足馆藏资源推进档案编研工作

省档案局馆高度重视档案编研工作,从建立健全机制入手,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全省档案编研工作。成立四川省档案编研出版指导委员会,制定《四川省档案编研项目管理办法》,印发《四川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评审办法》,开展四川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评选工作,启动四川省档案文献遗产申评工作。

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部门立足馆藏资源,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采取自编或联合编研等方式,充分发掘资源,推出了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档案文化产品。省档案馆编辑出版《四川省志·档案志》《四川省档案馆查档实例》《四川民间匾额选编》等。一些市(州)、县(市、区)档案馆推出了《丝竹绕蓉城——民国时期成都戏曲档案图集选》《日本轰炸乐山纪实》《红军在雅安的足迹》《彝文典籍集成》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档案编研成果。

2015年,围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省各级档案部门挖掘馆藏档案资源,编辑出版了《川人抗战档案文献图集》《三台抗战史话》等记录四川抗日救亡运动的编研成果,共计34种541万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媒体协作互动分享档案文化

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立足馆藏,制作了多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片,直观生动地宣传和展示档案所记载的史实、民风民俗及档案工作发展成就。

省档案馆拍摄制作了《档案修裱多媒体教学片》,一些市(州)、县(市、区)档案馆先后拍摄制作了《寻找红军川南游击队的足迹》《川滇公路:人民用血肉筑起的生命线》《绵竹抗战档案解密》等电视专题片。2013年至2015年,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共拍摄专题片263部,时长3773分钟。

为打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档案文化精品,近年来,全省各级档案部门主动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沟通联络,在各类媒体上开辟档案文化栏目。省档案馆与《成都商报》合作,于2013年8月31日起开办《档案时空》专栏,至今已举办56期。成都市档案馆与《华西都市报》于2013年合作开办《档案里的老成都》,共举办32期;与成都电视台合作开办《档案解密》栏目,至今已举办133期。2013年至2015年,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共开办档案文化专栏207个,共1204期。

举办档案展览彰显教育功能

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立足馆藏档案,通过举办固定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览等形式,面向社会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在校学生参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成都市档案馆举办“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展,自贡市档案馆精心打造“盐业史馆”展,德阳市档案馆开设“百年沧桑话德阳”“德阳名人馆”“荣誉展厅”展,遂宁市档案馆举办“遂宁建市30周年档案资料专题展”,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平台,将成长档案制作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档案意识。2015年,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利用馆藏档案资料举办专题展览,生动、直观、系统地向群众展示四川人民的抗战风采。自贡市档案馆举办“敬礼老兵——自贡抗战老兵风采摄影作品展”。广元、遂宁、资阳、新津、郫县、绵竹、米易等地档案馆也举办了抗战主题展览,在社区、学校和机关巡回展出。

2013年至2015年,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共举办展览578个(次),接待参观者1.8万余批次736.7万余人次。

开辟文化课堂提升档案意识

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针对社会大众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档案资源,将档案中记录的史实改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通过采取举办“档案文化讲座”“故事会”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等方式,将档案文化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成都市共举办档案文化讲座19场,3900余人参加。攀枝花、宜宾、阆中等地档案馆还举办了“攀枝花讲坛——档案里的攀枝花”“宜宾抗战文化”“阆中抗战史”等档案文化专题讲座。2013年至2015年,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共举办72场档案文化讲座,到场人数6987人。

此外,全省档案文化建设与时俱进,注重加强与新兴媒体的合作。省档案局分别于2013年8月和2014年10月开通了政务微博“四川档案”和微信公众平台“四川档案”。成都档案局、遂宁市档案局也先后开通了政务微博、微信。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还利用手机平台、公交车载电视等途径开展档案文化宣传,拉近了档案馆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档案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3月21日 总第2889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