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专家谈"长征路线"申遗:意识形态不是问题

20.04.2015  12:03

  19日,“红军长征过泸州80周年”研讨会在泸州叙永举行。这是“红军长征入川80周年”研讨会的第一站。会上,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长征文化”展开研讨。其中,“长征路线申遗”再次成为最热话题。

  2011年11月,省社科院三位专家联名倡议:“长征路线”作为线路文化,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希望借此对长征精神进行宣扬和对长征文化进行保护”。自此,长征路线踏上漫漫“申遗”路。

  4年时间过去,长征路线“申遗”已取得哪些突破?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表示,从全球申遗案例看,申遗将是一条漫长路。“今年是长征80周年,我们将进行最后一击,最终烧开这盆水,让长征走向世界。”一件早该做的事

  昨天研讨会前,与会专家去了“鸡鸣三省”会议纪念馆。该馆位于泸州叙永县石坝乡。纪念馆广场旁,有三块石头,形似厢子,当地人更习惯把石坝称为“石厢子”。

  据多项史料考证,1935年2月3日晚至2月5日凌晨,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在石厢子召开会议。史称“鸡鸣三省”会议。这次会议,研究决定了三件重大事情,即根据遵义会议精神,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了分工,决定博古交出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权,由张闻天在党中央负总的责任;讨论和研究了中央红军的行动方针,部署红军作战转移,从而摆脱了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讨论和研究了中央苏区今后的行动方针等问题。

  走出“鸡鸣三省”会议纪念馆,李后强和杨先农和专家们聊的话题,还是“那件早该做的事”——长征路线申遗。

  杨先农,四川省社科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2011年11月,杨先农、侯水平、李后强3人经过调研,写成《关于四川省牵头组织“长征路线”申遗和“国际长征文化馆”建设的建议》的报告,倡议将长征路线作为线路文化,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

  “长征路线申遗这个事,真的是早就应该做了。”李后强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远征。其特征是路线长、人员多、环境差、伤亡大、结局好。在整整两年时间里,长征跨越中国15个省,转战地域面积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国土面积都大,翻越20多座巨大山脉,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这些特征表明,长征是一种精神,人类文明的标志、象征、重要节点、动力源泉。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所以,我们倡议将长征路线申遗。今年,是长征过川80周年。明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将继续深度挖掘,大力推动,进行最后一击,最终烧开这盆水,让长征走向世界。

  “长征路线申遗应该也必要。”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让新教授为“这件早该做的事”点赞。王让新说,长征作为一种文化,本是世界文化,其价值具有普遍性。同时,在新时代、新常态下,实现伟大中国梦,需要大力发扬长征精神。因此,现实告诉我们,长征路线申遗极具现实意义。”

  意识形态不是问题

  4年前,“长征路线申遗”由四川省社科院倡议提出后,迅即得到14个省市相关单位的积极响应。2011年12月12日至15日,华西都市报推出“长征路线申遗”系列报道,全面解读长征路线申遗。据报道,长征路线申遗得到众多专家、学者以及红军后代的赞成。当然,也有人忧虑:长征的意识形态色彩,会不会成为申遗障碍?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专家们给予回应:“长征路线申遗,意识形态不是问题”。

  杨先农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条件,“长征路线”作为举世闻名的线性文化遗产,符合申报条件。线性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从不回避意识形态,评定标准体系中就包含‘意识形态’因素。因此,长征的意识形态色彩,非但不是障碍,可能反而是优势。

  目前,全球有3个世界意识形态遗产,美国费城独立厅、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和美国自由女神像。杨先农说,这三个成功申遗案例,恰好揭示了意识形态遗产的“普遍性”,即一种思想意识,它应符合自由、独立、平等的普遍法则,在母国历史中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价值。同时,它的影响力要超出单一国家范畴。“长征所承载的思想诉求,即反封建、反殖民主义、反法西斯,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富强、民主,建设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这种思想意识的形成,推动世界历史走进‘新型政治文化’时期。

  “世遗语言”讲“长征故事

  长征路线的“申遗路”,截至目前已走过4年时间。来自四川省社科院的报告,该院组织国内专家,展开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中四川段的长征文化资源调研工作,从面上来讲,已基本圆满结束。

  不过,长征路线申遗面对的挑战,与会专家学者深有体会:从京杭大运河申遗路看,申遗路是一条漫长路,所有长征路线申遗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那么,长征路线如何走好申遗路?

  “长征路线申遗面对的挑战,我认为是其价值阐述,遗产各构成要素对价值的表达,遗产构成要素及相关环境的变化问题,以及其完整性问题。”杨先农建议,关于长征路线的阐述,需从世界文化遗产中关于线路遗产的某些规定性内容,做出中国话语的阐释;需用世界文化遗产的语言讲“中国故事”表达长征的价值。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院长、教授林伯海指出,长征路线申遗一定要用世界语言讲述好“中国长征故事”,让全世界都能读懂长征价值。同时,可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专家,来一次重走长征路,让他们切实感受长征路线沿线文化价值。另外,通过申遗,将长征“终极目的”告诉世界,即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富强和民主,建立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的的新社会。

  中国走向世界的开放路线

  研讨会上,李后强提交了一份8500多字发言稿。这篇稿子中,李后强首次提出“长征路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放路线”。

  李后强认为,“长征路线是群众路线、思想路线、文化路线、生命路线、教育路线,同时也是今天的旅游路线、交通路线、扶贫路线、生态路线、财富路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放路线。“长征路线上,四川时间最长、会议最多、范围最广、战斗最惨、诗意最浓、收获最大,四川是长征最精彩的篇章。”李后强说,从现实情况看,长征沿线至今仍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低的区域。以申遗为载体,加快实施交通、水利、扶贫、社会建设和文化旅游、基层政权等六大工程,加大对外开放,如发展电子商务,把长征沿线深山珍品卖出去。

  “长征文化线路上接北方大陆丝绸之路,下联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把一带一路串联起来了。”杨先农认为,这条彩带可以呼应“一带一路”战略,形成“一带一路”的联动效益,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征路线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定海神针,为一带一路提供强大的内在支撑。其不仅精神支撑,也能为一带一路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文化、能源、人力资源和广阔市场等产品。“目前,我们正在谋划长征路线四川段文化发展带。如果这条彩带能够试验成功,一旦挥舞开来,就像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一样,肯定会给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带来裨益,也给长征路线申遗打下良好可持续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