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市场监管走在全国前列 全国工商局长来浙 “取经”

07.04.2016  20:20


  4月7日,位于绍兴县湖中路上的裕民农贸市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作为浙江省首家县市级五星级农贸市场,裕民农贸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副省级城市的工商局局长以及市场处长。全国市场规范管理工作座谈会暨商品交易市场监管工作现场会就在这样活色生鲜的样板展台前拉开了序幕。

现场会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从玖出席会议并致辞。浙江省工商局局长冯水华在会上作了浙江商品市场监管和促进市场提升发展的经验介绍。

 

  以信用监管、星级创建、素质提升为抓手

  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市场监管方式

 

      浙江一直以来都是商品市场的活跃之地。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已成为浙江省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成为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2015年底,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实体市场4243家,实现成交总额超2万亿元,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的平均增长率。全省共新增各类网上交易市场185家,年成交总额达到3.6万亿元,增长率达到40.6%。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和浙江所打造的规范化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密不可分。

  义乌国际商贸城有7.5万个商位,繁重的监管压力,迫使义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早在2000年,义乌就开始积极尝试,第一次将信用理念引入市场监管中,通过信用优良资产累计加分和不良信用资产累计扣分制,对市场商户的行为进行分解、评分、积累,最终形成商户的信用数据,从高到低分为AAA、AA、A、B、C、D六级,分别表示信用优异、信用良好、信用稳定、信用波动、信用低下、信用破产。

  根据不同信用等级,实施不同频次和不同力度的监管:信用等级高的经营者,可以优先评优评先,如“星级信用商位”、“知名商号”、“消费者信得过单位”、“青年文明号”、“五好经营户”等;对信用等级低的,加大监管巡查力度,列入黑榜予以公布;对于失信破产的,吊销其营业执照,并通知市场主办方收回其商位使用权。通过信用分类监管,在提升监管效能的同时,还达到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经营者自律的目的。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自实施信用分类监管五年多来,客商对市场诚信度的满意率达到了90%以上,各种消费投诉下降了50%,涉税案件与治安案件分别下降47%和21%。

  而这在浙江并不是个例。截止去年底,我省亿元以上市场信用分类评价实现了全部覆盖,A级以上市场经营户达到23.5万户,占比超过经营户总量的三分之一。

  “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我省在市场监管中一项重要的工具,信用监管的动态性、实时性,确保了对市场主体的全程监管,是强化监管阵地,丰富监管手段,促进职能到位的制度保障。”冯水华表示,通 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省逐渐形成了一套征信、评价、反馈与奖惩相结合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并采用信用指数发布、品牌比对数据库、信用商户评选等手段,建立了责任区块化、商铺户籍化、数据电子化的新型管理模式。

  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创建活动,是多年来我省在市场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梯次培育、持续升级、动态管理,把监管部门的各项要求贯穿创建始终,从而抓住了市场管理的牛鼻子,获得了广大商品市场的高度认可。自1997年以来, 浙江省工商局已连续19年开展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创建活动,累计认定星级市场1680家,其中省五星级市场17家。星级市场创建活动坚持培育提升与摘星惩戒并举,对不符合标准的市场依规促其整改。未按要求整改的,降星或撤销其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称号,年淘汰率达6%。被誉为“中国袜业之乡”诸暨的一家老牌四星级市场大唐袜业城,2011年由于市场硬件老化、管理水平下滑被“摘星”,给主办者以极大的促动,促使其下决心认真整改,投入巨资异地重建了新市场,并于两年后重新创四星成功。

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各项管理措施能落到实处的关键点。2014年以来,浙江省工商局与省人力与社会保障厅、省市场协会通力合作,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市场管理员资质培训工作,成为全国首个启动该项职业技能培训的省份。按照培训定向化、分工精细化,管理体系化的标准,面向不同岗位的市场管理人员开展量身定制的专业技能培训。两年来,已开展组织培训17期,参训人员达1739人。

  与此同时,浙江省工商局注重发挥市场举办者、党组织及行业协会的作用,明确市场举办者是市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制订了《关于规范商品交易市场举办者职责的规定》,细化明确了市场举办者各项应尽义务,并在日常检查中重点加以督促落实。通过建立党员“三亮”机制(即亮身份、亮形象、亮承诺)、先锋指数考评机制、双向联审机制等载体,深入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党建工作。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大力促进行业自我规范。由此,基本形成了举办者自我约束、党组织示范引领、行业协会强化自律的共治格局。

 

  以重点市场、现代商品市场集群、智慧市场为平台

  引领浙江市场转型升级

 

  商品实体市场是专业市场大省、“强省”浙江的金名片。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浙江传统专业市场优势逐步弱化,转型压力剧增。在这样的形势下,浙江省工商局给出的答案是:通过“重点市场”、 “现代商品市场集群”、“智慧市场”等一系列工作平台引领市场转型升级。

  自2006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首个发布“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引领浙江省专业市场进入“指数时代”以来,柯桥纺织品指数、海宁皮革指数、舟山国际水产城指数等行业指数相继发布,提升了市场的行业话语权;绍兴中国轻纺城建立全省首个花样专用电子数据库和花样甄别系统,出台国内首个纺织品花样相似性认定标准,引领浙江省市场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作出新的探索;海宁中国皮革城以品牌为钮带,通过省外连锁,创造了市场走出去发展的新模式。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舟山国际水产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这些都是浙江省培育的“重点市场”。“这些重点市场在转型升级方面的率先探索,为全省其他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为传统市场转型升级开辟了新路径。”近年来,浙江省工商局以全省与产业紧密相关的产地型批发市场和为产业提供原材料的重点生产资料市场为重点,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强、产业带动明显的省重点市场,而这些“重点市场”充分发挥龙头示范作用,通过市场提升促产业提升,很好地发挥了市场在引导生产、引领消费方面的作用。

  除了“重点市场”,浙江省工商局还通过抓现代商品市场集群建设大力拓展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市场集群建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和服务标准、统一建立物流中心,改变了以往市场单打独斗和同业竞争的局面,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市场综合服务体系。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和普及,浙江省积极把握机遇,通过网上网下融合示范市场和智慧市场建设,提升发展了一批“有形与无形互补、网上与网下融合的市场”。网上市场和实体市场互为促进、互相依托、融合发展,为我省市场持续创新、再造辉煌提供了不竭动力。

  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实现互联网终端内部商铺“全覆盖”,鼓励、引导市场商户借助淘宝、京东等现有网络交易平台开设网店,推进线上线下双轨发展,目前市场商户基本上都实行了“实体店”+“网店”的双重运营模式;温州龙湾区状元农贸市场以智慧市场建设为契机,全面实现了支付宝、微信、市民卡等多种支付模式,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每日检测信息、消费预警、红黑名单,推进经营者诚信自律,强化公众监管。

 

  大力改造提升农贸市场

  打造服务民生品牌工程

  贡丸三鲜柜台上盖上了防蚊蝇的网罩,水产摊上竖起了拦水玻璃,蔬菜摊上萝卜、白菜、黄瓜整齐地分放在收纳盒里,菜价牌一目了然……走进裕民农贸市场,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买菜人的心情一下子舒畅起来。如果不抬头,你还察觉不到,这里居然安装有中央空调。

  除了舒适的购物环境,其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让市民买菜的同时享获一份放心。在这里,菜品过秤后,台秤立即拉出了一张小票,上面详细记载着商品名称、重量、价格以及摊位号码。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现场的触摸屏查看菜的供货渠道,掌握上游信息,遇到问题能及时追溯源头。

  裕民农贸市场只是浙江工商大力推进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的缩影。

  早在2011年,浙江工商就在全省开展了以“保供应、保安全、稳物价”为要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以“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行“两保一稳两化”改造,即以“保供应、保安全、稳物价”为要求,实行“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全面提升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截止去年底,共完成农贸市场改造1471家,改造面积430多万平方米,投入资金50多亿元,创建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679家,基本实现了传统农贸市场的更新换代,有效改善了农贸市场的整体面貌。

  2014年,又在前期改造的基础上启动“放心市场”创建三年计划,提出了以“消费环境放心、食品安全放心、价格计量放心、管理服务放心、诚信经营放心”五放心为核心的改造目标,重点解决买得起菜和放心买菜的问题,使得改造更加强调惠民利民,两年来共建设放心市场466家。 

  今年以来,浙江工商与浙江省农办积极沟通,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启动“全省乡村农贸市场星级创建五年行动”,力争实现全省乡村全覆盖,今年力争完成一星乡村农贸市场创建200家。乡村农贸市场是农民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主要集散地和重要场所,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但乡村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场管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广泛开展乡村农贸市场创星行动,将乡村农贸市场打造成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更好的体现全面小康、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